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高忠宪公祠
作者: 华毓荣 〔清代〕
先生当百六,砥柱一孤臣。
祠掩空山古,人游止水春。
遗书悬日月,拜表答君亲。
千载斯文在,松杉晓雨新。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先生在百六十岁时,像孤独的砥柱一样坚定。
祠堂隐匿在空旷的古山中,游人像春水般停留。
遗留下的书信像日月一样悬挂,向他致敬的表文回应着君主的亲宠。
千年之后,这份文化仍在,松树和杉树在晨雨中显得格外新鲜。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六:指的是高忠宪公的年纪,表示他在世时的威望和成就。
- 砥柱:比喻坚定不移的支柱,形容高忠宪公的品格。
- 祠:祠堂,祭祀先人的地方。
- 止水春:形容游人如春水般流动、宁静的状态。
- 遗书:留下的文书或文章,指的是高忠宪公的遗志。
- 拜表:向君主致敬的表文。
- 千载斯文:指的是历经千年仍存的文化和文献。
- 松杉:松树和杉树,象征坚韧与长青。
典故解析:
高忠宪公,即高惟庸,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忠臣。他以清白和忠诚著称,诗中提及的祠堂是为了祭祀他而建,体现了后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毓荣,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高忠宪公祠的游览过程中,表达了诗人对高忠宪公的崇敬和对其文化遗产的赞美。反映了清代对忠臣的崇拜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谒高忠宪公祠》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崇敬之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高忠宪公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诗的开头以“先生当百六”引入,直接点出高忠宪公的伟大,强调了其在历史中的重要性。接着“砥柱一孤臣”将其比作坚定的支柱,展现出他在动荡时代的坚贞不屈。
“祠掩空山古”,描绘出祠堂的古老与幽静,仿佛在向游人传递着历史的厚重感。这里的“人游止水春”则描绘了游人如春水般流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两句“遗书悬日月,拜表答君亲”进一步增强了对高忠宪公的尊敬,遗留下来的文书与表文象征着他与天地的联系,表达了对他忠诚的肯定。最后一句“千载斯文在,松杉晓雨新”则强调了高忠宪公的文化遗产在千年之后依然鲜活,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忠臣的追思,反映了历史的沉淀与个人品德的永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当百六”:指高忠宪公享有的声望与年纪,突显其伟大与长寿。
- “砥柱一孤臣”:比喻高忠宪公的坚定品德,显示出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 “祠掩空山古”:描绘祠堂所在的环境,古老而幽静,暗示历史的厚重。
- “人游止水春”:传达出游人如春水般的流动与宁静,暗示对高忠宪公的怀念与敬仰。
- “遗书悬日月”:遗留下来的书信象征着高忠宪公的思想与忠诚,历久弥新。
- “拜表答君亲”:强调对君主的忠诚与对高忠宪公的敬意,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 “千载斯文在”:强调高忠宪公的文化遗产在时间的流逝中依然存在。
- “松杉晓雨新”:以自然景象象征着文化的生生不息,暗示生命与文化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忠宪公比作“砥柱”,突出其坚定的品德。
- 对仗:如“遗书悬日月,拜表答君亲”,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松杉、晓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高忠宪公的崇敬与怀念,表现了对忠诚、品德和文化遗产的重视,传达了历史人物在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砥柱:象征忠诚与坚定。
- 祠:象征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纪念。
- 松杉:象征长青与坚韧,传递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忠宪公被比作什么?
- A. 松树
- B. 砥柱
- C. 游人
- D. 日月
-
诗中提到的“止水春”主要形容什么?
- A. 游人的行为
- B. 自然景象
- C. 祠堂的历史
- D. 高忠宪公的遗书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松杉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文化传承
- C. 生命的延续
- D. 忠诚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王勃的作品,探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滕王阁序》:同样表达对历史人物及文化的追思。
诗词对比:
- 《谒高忠宪公祠》 vs 《岳阳楼记》: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的追思与文化的重视,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品德的赞美,后者则关注于自然与历史的结合。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书目:《清代诗词选》《古典诗词解读》
- 文章:《高忠宪公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清代文学的发展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