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费拾遗征君
作者: 姚合 〔唐代〕
服儒师道旨,粝食卧中林。
谁识先生事,无身是本心。
空山流水远,故国白云深。
日夕谁来哭,唯应猿鸟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费拾遗的哀悼之情。诗人服从儒家的教诲,简朴地生活在山林中。谁来了解他的事迹呢?他所追求的本心是超脱于身体之外的。空旷的山水显得遥远,故乡的白云在深处飘荡。日日夜夜,谁来为他哭泣,只有猿猴和鸟儿在吟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服儒: 指遵循儒家学说。
- 师道: 指老师的教导和道理。
- 粝食: 粗糙的食物,形容生活简朴。
- 卧中林: 形容居住在林中。
- 无身: 超脱身体,强调精神的追求。
- 空山流水: 指山水环境的幽静。
- 故国: 指诗人心中的故乡。
- 日夕: 日与夜,形容时间的流逝。
- 猿鸟吟: 指猿猴和鸟类的叫声。
典故解析:
- 费拾遗: 费拾遗即费冠卿,是唐代著名的隐士,因其高洁的品格和对理想的追求而受到后人的崇敬。诗中提到他,表达了对理想人物的怀念与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字景纯,号子华,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80年,卒年不详。姚合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姚合晚年,正值唐代社会动荡、士人纷纷隐退之时。诗人对费拾遗的追思,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哭费拾遗征君》是一首充满哀思与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开篇中提到自己追随儒家道理,过着简朴的生活,展现出对物质的淡泊。接着,诗人以“谁识先生事”引入对费拾遗的追忆,表达了对这位隐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感叹世人对优秀人格的不理解与忽视。接下来的“空山流水远,故国白云深”描绘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山水的遥远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而最后一句“日夕谁来哭,唯应猿鸟吟”,更是将哀思深化,表达了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只有自然界的生灵在为费拾遗的离去哭泣,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执着,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是唐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服儒师道旨: 表达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崇尚,表示自己遵循老师的教诲。
- 粝食卧中林: 描绘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卧于林中,象征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
- 谁识先生事: 表达对费拾遗的敬仰,同时感慨世人对真正高洁人格的无知。
- 无身是本心: 强调精神上的追求超越肉体的束缚。
- 空山流水远: 描绘自然环境的幽静,象征心灵的宁静与追求。
- 故国白云深: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白云象征故乡的遥远。
- 日夕谁来哭: 质疑谁会为费拾遗的离去哀悼,反映社会的冷漠。
- 唯应猿鸟吟: 只有自然界的生灵在为他哀吟,强调孤独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空山流水”比喻心灵的宁静与美好。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日夕”“故国”与“空山”“流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猿和鸟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表现出对逝者的哀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费拾遗的追思与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冷漠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师: 象征知识与教化。
- 粝食: 象征简朴的生活。
- 空山流水: 象征心灵的宁静。
- 白云: 象征故乡的遥远与思念。
- 猿鸟: 象征自然界对人类情感的回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 A. 姚合
- B. 费拾遗
- C. 王维
- D. 李白
-
诗中“无身是本心”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物质至上
- B. 精神超脱
- C. 世俗繁华
- D. 名利追求
-
诗中“唯应猿鸟吟”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鹿柴》 vs 《哭费拾遗征君》: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宁静和内心的孤独,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之美,而姚合则更强调对理想人格的追思和社会的冷漠。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