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时间: 2025-01-01 15:15:20意思解释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
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
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
矧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
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
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
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白话文翻译:
从前我在广陵,遥望柴桑的田间小路。
长吟饮酒作诗,常常得到一笑的适意。
那时我已经放浪不羁,早晨坐着,晚上不回家。
何况如今我已成了一个长时间闲散的人,
一场劫难已经过去,光阴如箭。
江山的景色时隐时现,成了我工作的牺牲品。
沿着斜川追寻陶渊明,东岸有王绩的友谊。
诗成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六博游戏本来就是无益的。
注释:
- 广陵: 古地名,今江苏扬州一带。
- 柴桑: 古地名,今江西九江附近。
- 长吟: 长时间吟唱。
- 放浪: 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
- 闲人: 无所事事的人。
- 劫: 指生活中的磨难或考验。
- 江山互隐见: 江山的景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 斜川: 指斜坡的河流。
- 渊明: 陶渊明,东晋著名隐士和诗人。
- 王绩: 王绩,王维的朋友,曾以隐居生活著称。
- 六博: 一种古代的棋类游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作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且风格多样,个性鲜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放荡生活的回忆。诗中融合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是一首充满人生感悟和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对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闲适的向往。开头两句,苏轼回顾自己在广陵时的生活,感叹柴桑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接下来,诗人用“放浪”一词自嘲,表现出他对放纵生活的无奈与反思。随着时间推移,诗中“长闲人”的身份让他意识到生活的短暂,感慨“光阴如箭”,引发他对过往岁月的珍惜。
在此背景下,诗人提到江山景色的隐现,暗示自己在繁忙生活中的困扰和对自然的渴求。他追寻陶渊明,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提到友人王绩,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一句“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则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迷惘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显示出一种对虚无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是其文学风格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
- 回忆自己在广陵的时光,感慨地望着柴桑的田野小路。
- 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
- 常常吟唱饮酒作诗,时常得到他人的赞赏。
- 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
- 那时自己生活放荡,早晚都不按时归家。
- 矧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
- 何况如今成了一个闲散的人,经历了一场磨难后光阴飞逝。
- 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
- 江山的景象时隐时现,成为我忙碌的牺牲品。
- 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
- 沿着斜坡的河流追寻陶渊明,东岸有王绩的友谊。
- 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 诗歌完成又有什么意义,六博游戏本就是无益的。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人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变迁。
- 隐喻: 江山景色的隐现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排比: 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苏轼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友情、自然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广陵: 代表了诗人渴望自由的地方。
- 柴桑: 象征田园生活的恬静与自然。
- 江山: 体现了生活的变迁与无常。
- 斜川: 代表追寻与回归自然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广陵时常常做什么?
- A. 读书
- B. 吟唱饮酒
- C. 打猎
-
诗中提到的“长闲人”指的是?
- A. 忙碌的人
- B. 无所事事的人
- C. 学者
-
六博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无益的游戏
-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表达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与对隐逸的向往,与苏轼的反思生活形成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亦描绘了自然之美与隐逸生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