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1 15:1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苏轼 〔宋代〕
银涛无际捲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离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捲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无边无际的海浪,落霞的辉映以及平静的暮云。曾经看到青鸾和紫凤降临到城中,二十五弦的乐器声似乎无尽,满是感慨与对离别的惋惜。苍梧的烟水断了归路,彩旗被卷起,为了谁而迎接呢?空有千行泪水,寄托着幽幽的情感。舞蹈结束后,鱼龙在云海中渐渐消散,千古遗恨化为江水的声音。
注释:
- 银涛:形容海浪如银色的波涛,形态壮观。
- 蓬瀛:指海洋或大海的意象。
- 青鸾紫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和吉祥。
- 二十五弦:指乐器,暗示音乐的悠扬和不尽。
- 苍梧:山名,常用来象征归路或离别的意象。
- 霓旌:彩色的旗帜,象征着迎接与希望。
- 流泪寄幽贞:表达对离别情感的寄托与思念。
典故解析:
- 青鸾紫凤:这两种鸟在古代传说中象征着美好、高贵,常用于描述神仙的到来。
- 苍梧烟水:苍梧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常用来表达归乡的情感,烟水则象征着朦胧的归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奔放、情感真挚,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江城子》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充满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江城子》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与思乡之情。开篇用“银涛无际”与“落霞明”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江河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壮观与优美。接着,诗人用“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引入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表现出对过去的向往与不舍。二十五弦乐器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诗中“苍梧烟水断归程”,将离别与归去的无奈感表露无遗,暗示着人生旅途的艰辛与不易。整个词作在抒情中交织着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感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情感深沉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涛无际捲蓬瀛:描绘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象征着无边的思绪与想象。
- 落霞明,暮云平: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反映出内心的平静与忧伤。
-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回忆过去的美好,渴望重温旧日的辉煌。
- 二十五弦弹不尽:音乐的悠扬似乎无止境,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 苍梧烟水断归程:归路被烟水阻断,隐喻对故乡的渴望与无奈。
- 捲霓旌,为谁迎:问自己为何迎接,表达孤独感。
-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情感寄托在泪水中,表达对爱情的执着。
- 舞罢鱼龙云海晚:舞蹈结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千古恨,入江声:千古的遗恨随着江水流淌,表达了无法消弭的离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捲霓旌”“流泪寄幽贞”,增强了词语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本词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深切感慨,展现了人对亲情、爱情的执着与不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意象分析:
- 银涛:象征着浩瀚的情感与思绪。
- 青鸾紫凤: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苍梧烟水:代表归途的阻碍与无奈。
- 霓旌:象征希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鸾紫凤”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与吉祥
c) 归乡 -
“苍梧烟水断归程”中,苍梧指的是什么? a) 山名
b) 河流
c) 城市 -
诗中“二十五弦弹不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音乐的热爱
b) 对离别的无尽思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美好与吉祥
- a) 山名
- b) 对离别的无尽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两者都表达了对爱的思念与离愁,但苏轼的风格更为豪放,李清照的则更加细腻、婉约。苏轼的《江城子》注重壮阔的自然景观描绘,而李清照的《如梦令》则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