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钧父之官火井乞诗赠行》
时间: 2025-01-19 19:53: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家嶙峋两冰柱,黄尘涨天不敢污。
阿云醉卧呼不譍,断碑零落荒阡雨。
君今去作火井县,山中婴儿待慈母。
前日一旱不堪说,危喘仅存无半缕。
祝君到官百不问,置酒先须酌田父。
从来和气致丰年,一笑能令粟盈庾。
我方投犁学为吏,人言未可纸上语。
今人古人岂相远,力行所知心自许。
惟君可闻我可言,明日一尊黄鹄举。
白话文翻译:
你的家乡有两根高耸的冰柱,黄尘弥漫,连天空都不敢沾染。
阿云醉卧在地,呼喊无人回应,断碑残缺,荒野中只有细雨飘洒。
你如今要去担任火井县的官员,山中婴儿在等待自己的慈母。
前几天的干旱实在无法忍受,喘息声中几乎没有一丝气息。
祝愿你到任后无所挂虑,首先要和田间的父老一起饮酒。
自古以来,和气生财,微笑可以让粮食丰盈。
我刚开始耕作学习做官,有人说这不能仅凭书本理解。
今人与古人其实并不遥远,实践所知,心中自会明了。
只有你能听我说话,明天我将举起一杯黄鹄酒。
注释:
- 嶙峋:形容山势险峻、奇特。
- 黄尘:指沙尘,象征环境的恶劣。
- 阿云:指代某人,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乡。
- 火井县:这是一个地名,诗人祝愿朋友到任。
- 田父:指农民,代表着朴素的生活。
- 粟盈庾:指谷物丰盈,庾是古代的仓库。
- 投犁:指开始耕作,学习做官的过程。
- 黄鹄:指一种鸟,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饮酒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流谦为朋友即将赴任火井县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社会的思考。开篇两句以“嶙峋”和“黄尘”描绘了家乡的险峻和荒凉,表现出自然环境的严酷。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阿云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孤独。
“君今去作火井县,山中婴儿待慈母。”一句,表明了诗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心,同时暗示了对责任和家庭的重视。通过描绘干旱的景象,诗人传达了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同情。
“祝君到官百不问,置酒先须酌田父。”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友情的深厚以及对农民的尊重。最后几句则体现了诗人对古今人之间的思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即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家嶙峋两冰柱:描绘家乡的险峻之美。
- 黄尘涨天不敢污:自然环境的恶劣,象征着难以生存的困境。
- 阿云醉卧呼不譍:表现孤独与失落。
- 断碑零落荒阡雨: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荒凉。
- 君今去作火井县:朋友即将赴任,寄予厚望。
- 山中婴儿待慈母:暗示对家庭和责任的思考。
- 前日一旱不堪说:苦难的回忆,令人心痛。
- 危喘仅存无半缕:生命的脆弱与不易。
- 祝君到官百不问:希望朋友在新职位上无忧无虑。
- 置酒先须酌田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谊。
- 从来和气致丰年:和气生财,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一笑能令粟盈庾:微笑能带来丰收,乐观的生活态度。
- 我方投犁学为吏:自己也在努力学习,反映出一种上进心。
- 人言未可纸上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今人古人岂相远:古今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 力行所知心自许:实践能让人真正理解知识。
- 惟君可闻我可言:希望朋友能理解自己的心声。
- 明日一尊黄鹄举:以酒祝福,愿友人未来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尘涨天”象征环境的恶劣。
- 对仗:如“君家嶙峋两冰柱”和“黄尘涨天不敢污”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如“阿云醉卧呼不譍”,赋予人物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实践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柱:象征着坚韧和自然的壮丽。
- 黄尘:象征着困难和环境的恶劣。
- 阿云:代表了身边的人,情感的寄托。
- 婴儿: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田父:代表了勤劳的农民,反映出对劳动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火井县”指的是: A. 一种火焰
B. 一个地名
C. 一种职业
答案:B -
“从来和气致丰年”的意思是: A. 和气能致富
B. 和气能带来好天气
C. 和气能让人生存
答案:A -
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主要体现在: A. 对未来的无忧
B. 对自然的描绘
C.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流谦与杜甫在描写自然环境和人情方面有相似之处,李流谦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沉重。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流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