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婺州许录事》

时间: 2025-01-04 13:48:21

之官便是还乡路,白日堂堂著锦衣。

八咏遗风资逸兴,

二溪寒色助清威。

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婺州许录事
方干 〔唐代〕
之官便是还乡路,白日堂堂著锦衣。
八咏遗风资逸兴,二溪寒色助清威。
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

白话文翻译:

这位官员的任职之地正好是回乡的路程,
在阳光下,他身着华丽的锦衣,显得格外光彩照人。
八首咏叹的遗风使我情兴高昂,
而二条溪流的寒色又增添了清冷的气势。
晨星尚未完全消失,我便提笔而去,
暮角的号角吹响,仿佛带着我的印章回归。
我忍不住笑自己中年愈加愚笨,
醒来后常常是在钓鱼的岩石旁。

注释:

  • 之官便是还乡路:指“此官职正好是回乡的路途”,表达了作者对任职地点的感慨。
  • 白日堂堂:形容阳光明亮,堂堂正正,气势恢宏。
  • 八咏遗风:指代古诗中流传下来的咏叹之气,表达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 二溪寒色:描绘了溪水清冷的景象,增强了诗意的清雅。
  • 曙星没尽:指清晨的星星尚未完全消失,象征着新的开始。
  • 暝角:指傍晚的号角声,暗示归心似箭。
  • 钓渔矶:表示诗人醉酒后的闲适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字千里,号汝南,唐代诗人,曾任各类官职,作品以风格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送婺州许录事》写于朋友赴任之际,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情感反映出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惋惜,同时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与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场景为背景,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便以“之官便是还乡路”引出主题,既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赴任的祝贺,又暗含了对归乡的向往。接下来的“白日堂堂著锦衣”则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出友人出任的新气象。

“八咏遗风资逸兴,二溪寒色助清威”两句,诗人借古诗的遗风,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同时“二溪寒色”也让人感受到一丝孤寂的清冷,似乎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与变化。在“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中,诗人用晨星与号角的意象,契合了离别的时刻,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的怀念。

最后两句“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则展现了诗人自嘲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与自我调侃,似乎在说,即使身处官场,内心仍然渴望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之官便是还乡路:表达对于友人将赴任的感慨,暗含对家的思念。
  2. 白日堂堂著锦衣:描绘友人在阳光下的光辉形象,象征着前程似锦。
  3. 八咏遗风资逸兴:以古诗的气息激发自身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4. 二溪寒色助清威:溪水的寒冷象征着高洁的气质,增强了诗的意境。
  5. 曙星没尽提纲去:晨星未消,象征着新的开始,诗人准备迎接新的人生阶段。
  6. 暝角吹残锁印归:傍晚的号角声响起,暗示着归途的思念。
  7. 笑我中年更愚僻:自嘲中年愈加愚笨,表现出对自我反省的思考。
  8. 醉醒多在钓渔矶:强调诗人向往闲适的生活,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日堂堂”比喻光明正大的形象。
  • 对仗:全诗在意境和节奏上保持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晨星”、“溪水”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悠远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展现了对自然与悠闲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锦衣:象征着荣耀和人生的新阶段。
  2. 寒色:象征着清冷、孤独的心境。
  3. 曙星:象征新的开始,暗示希望。
  4. 钓渔矶:象征着闲适、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离别与思乡
    C. 战争
    D. 自然

  2. 诗中提到的“二溪寒色”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热情
    B. 清冷与孤寂
    C. 欢快
    D. 烦躁

  3. “笑我中年更愚僻”中的“愚僻”指的是什么? A. 聪明
    B. 独特
    C. 愚笨而偏执
    D. 聪慧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才华与未来的赞美,情感更加激昂。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自然景色为主,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对自由的向往,诗风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