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僧广实三首》

时间: 2025-01-01 11:42:31

闻说年来贫更甚,生涯和地与锥无。

通身是手承谁力,方信常人实若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说年来贫更甚,
生涯和地与锥无。
通身是手承谁力,
方信常人实若虚。

白话文翻译:

听说这些年来生活更加贫困,
生存的方式与耕地和锥子无异。
全身都是手臂,这些力量是承受谁的呢?
才相信普通人的生活实在是虚无。

注释:

  • 闻说:听说。
  • 年来:这些年来。
  • 贫更甚:生活更加贫困。
  • 生涯:生活的方式或生存。
  • 和地与锥无:形容生活困苦,连耕种的工具(锥)都没有。
  • 通身是手:指全身都是劳动的结果。
  • 承谁力:借助谁的力量。
  • 方信:才相信。
  • 常人:普通人。
  • 实若虚:真实的生活却像虚无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贫困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人类苦难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贫困的深刻体悟。开头两句直接点出生活的困苦,不仅反映了个体的生存状态,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描绘,揭示了在极端的贫困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缺失。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深入,表达了对人力和社会支持的思考,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孤独感。诗人用“通身是手”来形容生活的艰辛,暗示着即使全身都是劳动的结果,但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既有对苦难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年来贫更甚:表明诗人对周遭生活状态的感知,感叹生活的艰难。
  2. 生涯和地与锥无: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存方式的无奈,生活的困顿使得连基本的生活工具都难以获得。
  3. 通身是手承谁力:通过“手”这一意象,表达了人的劳动几乎都是徒劳的,反映了对生存力量的质疑。
  4. 方信常人实若虚: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实则充满虚无感,真实的生活中充满了对存在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闻说年来贫更甚”与“生涯和地与锥无”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身是手”暗示了劳动的艰辛与无奈。
  • 反问:“承谁力”引发读者的思考,质疑生活的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类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贫困面前,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缺失,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困苦和艰难的生活状态。
  • :象征基本的生存工具,暗示生存的艰辛。
  • :象征劳动与努力,但也暗示着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锥”象征什么? A. 富有
    B. 生存的工具
    C. 休闲
    D. 学习

  2. “通身是手”这句诗的意义是什么? A. 生活富裕
    B. 劳动的艰辛
    C. 休息的方式
    D. 人际关系

  3. 诗人对普通人的生活态度是: A. 满足
    B. 悲观
    C. 乐观
    D. 漠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 《春望》杜甫: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思索。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和僧广实三首》与杜甫的《春望》都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但王之道更加注重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