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宣州周录事》

时间: 2025-01-06 14:41:51

清时重儒士,纠郡属伊人。

薄游长安中,始得一交亲。

英豪若云集,饯别塞城闉。

高驾临长路,日夕起风尘。

方念清宵宴,已度芳林春。

从兹一分手,缅邈吴与秦。

但睹年运驶,安知后会因。

唯当存令德,可以解悁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宣州周录事
作者:韦应物
清时重儒士,纠郡属伊人。
薄游长安中,始得一交亲。
英豪若云集,饯别塞城闉。
高驾临长路,日夕起风尘。
方念清宵宴,已度芳林春。
从兹一分手,缅邈吴与秦。
但睹年运驶,安知后会因。
唯当存令德,可以解悁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诗人认为清明的时代重视儒士,周录事是这样的人,分属不同的地方。诗人在长安游玩时,刚刚与周录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临别时,朋友如同云集,饯行的场景就像在城门前一样热闹。高车将要上路,日夜都在风尘中奔波。正想着在清幽的夜晚宴饮,已然经历了春天的芳林。从此一别,仿佛遥远的吴地与秦地。人生的时光匆匆而逝,未来的重逢又如何能够预知呢?只有保持良好的品德,才能解开心中不安的心情。

注释

  • 儒士:指儒家学者,重视学习和道德的人。
  • 纠郡属:指周录事在官职上与作者有隶属关系。
  • 薄游:轻松游玩。
  • 饯别:为朋友送行的仪式。
  • 高驾:指乘坐高大的车子,形容出行。
  • 清宵宴:形容宁静的夜晚宴会。
  • 缅邈:形容遥远。
  • 年运:指时光流转。
  • 令德:指良好的品德。

典故解析

  • 吴与秦:指吴国与秦国,历史上两国虽有交集,却因地理和政治的差异而产生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子云,号涤生,生于703年,卒年不详。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常以写景抒情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安定,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诗人因友人周录事将要赴宣州任职而作此诗,表达对友人的惜别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情感真挚。开头两句“清时重儒士,纠郡属伊人”直接点明了周录事的身份和地位,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清明政治的欣赏与对友人的尊重。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热闹的送别场景,体现了友情的珍贵和深厚。而后几句则转向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但睹年运驶,安知后会因”,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友人的珍惜,也有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时重儒士:在清明的时代,儒士受到重视。
  2. 纠郡属伊人:周录事是当地的官员,彼此有隶属关系。
  3. 薄游长安中:在长安游玩,享受轻松时光。
  4. 始得一交亲:刚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5. 英豪若云集:朋友们如同云聚集,送别场面热闹。
  6. 饯别塞城闉:送别在城门前,热闹非凡。
  7. 高驾临长路:高车即将出发,象征长途旅行。
  8. 日夕起风尘:日夜奔波在旅途上。
  9. 方念清宵宴:在想念着宁静的夜晚宴席。
  10. 已度芳林春:春天的芳香已过。
  11. 从兹一分手:从此一别。
  12. 缅邈吴与秦:遥远的吴地与秦地,象征分离的距离。
  13. 但睹年运驶: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14. 安知后会因:未来再相会的缘分如何知晓。
  15. 唯当存令德:唯有保持良好品德。
  16. 可以解悁勤:才能解开心中的不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时重儒士,纠郡属伊人”,工整对称。
  • 比喻:将朋友形容为“云集”,生动形象。
  • 象征:吴与秦象征着分离后的遥远。

主题思想

诗歌核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的惜别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了保持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友谊。
  • 清宵:象征宁静与美好时光。
  • 吴与秦:象征遥远的距离与历史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时重儒士”指的是什么?
    A. 有权势的人
    B. 受到重视的儒士
    C. 忌才的人

  2. 诗中“缅邈吴与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追忆
    B. 对友谊的珍惜与惋惜
    C. 对生活的无奈

  3. “唯当存令德”强调了什么?
    A. 保持良好的品德
    B. 重视权力
    C. 忘却过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友情和未来的思考。
  • 李白《送友人》:表达友人离别时的感情。

诗词对比

《送友人》(李白)与《送宣州周录事》均为送别题材,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韦应物则更为细腻。两者都体现了对友谊的珍惜,但情感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李白的感情更为浓烈,韦应物则显得内敛而深远。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