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 其二》

时间: 2025-01-08 03:29:24

催诗雨,搅得晚天凉。

碧涨半篙平似镜,乌篷三尺小于房。

荡入藕花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催诗雨,搅得晚天凉。
碧涨半篙平似镜,
乌篷三尺小于房。
荡入藕花乡。

白话文翻译:

在细雨的催促下,傍晚的天气变得凉爽。
湖面如镜,水位上涨,船只在水中轻轻摇摆,
黑色的船只显得比房屋还小。
船儿荡入满是藕花的乡村。

注释:

  • 催诗雨:指细雨如同催促作诗的情景,描绘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搅得晚天凉:指雨水打乱了傍晚的宁静,带来了凉意。
  • 碧涨:水面颜色清澈,涨水的状态。
  • 半篙:指船桨的一半长度,形容水面平静。
  • 乌篷:黑色的船篷,通常是小船的特征。
  • 荡入:轻轻摇晃着驶入。
  • 藕花乡:指生长莲藕的地方,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水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祝蕖(约1870-1913),字子华,号祝蕖,江苏人,是近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黄祝蕖的游历期间,反映了她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赞美。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人们对美好自然与人文情感的向往更加明显。

诗歌鉴赏:

《江南好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在细雨中泛舟的情景。开头的“催诗雨”,既是环境的描写,也是情感的引子,渲染了氛围。随着雨水的到来,夜晚的凉意随之而来,诗人将这一切感受完美地融入诗中。

“碧涨半篙平似镜”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水面如镜的宁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此处的“碧涨”不仅指水位的上升,更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而“乌篷三尺小于房”,则通过对比,突出船只的渺小,营造出一种孤独感,映衬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切体悟。

最后一句“荡入藕花乡”则是整首诗的升华,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藕花象征着美丽与纯洁,诗人在此表达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留恋,也暗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催诗雨,搅得晚天凉。
    细雨如诗般轻轻催促,打乱了傍晚的宁静,带来了凉意。

  2. 碧涨半篙平似镜,
    湖面清澈,水位上涨,显得平静如镜,表达了安宁的氛围。

  3. 乌篷三尺小于房。
    黑色的船篷在湖面上显得渺小,突出江南水乡的广阔与诗人的孤独感。

  4. 荡入藕花乡。
    船只轻轻驶入满是莲藕花的乡村,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平似镜”,通过比喻强调湖面的平静。
  • 对仗:如“乌篷三尺小于房”,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雨水比作催促者,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情感的寄托。
  • 湖面:代表宁静与广阔,反映诗人内心的平和。
  • 藕花:象征美丽、纯洁与田园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乌篷”指的是:
    A. 一种船
    B. 一种花
    C. 一种山
    答案: A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荡入藕花乡”反映了诗人对_____的向往。
    答案: 美好生活

  3. 判断题:诗中的雨水使得天气变得温暖。
    答案: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黄祝蕖的《江南好 其二》和杜甫的《江南》:两首诗都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但黄祝蕖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背景与人情冷暖。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江南水乡的诗意与美》
  • 《黄祝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