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湖好,水木正萧萧。
隔巷人呼舟作马,当楼影颤月如潮,一棹永凝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平湖的美景,湖面上水波荡漾,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隔着小巷,有人呼叫着,仿佛把船只变成了马匹;在楼影的映衬下,月光如潮水般涌来,轻轻地划着船,永远停留在桥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湖:指湖面平坦而宁静。
- 萧萧:形容树木等在风中摇动的声音,带有一种凄清之感。
- 隔巷:指隔着小巷。
- 舟作马:形容船只像马一样在水面上行驶,生动形象。
- 楼影:指楼房的影子。
- 颤月如潮:形容月光波动的样子,如潮水般起伏。
- 一棹永凝桥:划船的动作使得时间仿佛在桥边凝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字子江,号静轩,清代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体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江南好八首》系列是袁克文在游历江南时创作的,旨在表达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的景色描绘真实而细腻,反映了清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江南好八首 其四》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诗的开头“平湖好,水木正萧萧”直接展现了湖面宽广、树影摇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舒适而悠然的感觉。接着“隔巷人呼舟作马”,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船与马相提并论,表现了江南人水上交通的便利与生活的惬意,使人仿佛能听到邻居间的叫卖声,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最后一句“一棹永凝桥”,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时光在这一刻被凝固,画面似乎在眼前展现。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湖好: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平湖美景的赞美,标志着诗的主题。
- 水木正萧萧:描绘水面与树木的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隔巷人呼舟作马: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
- 当楼影颤月如潮:通过“楼影”、“颤月”的对比,传递出夜晚的静谧与美丽。
- 一棹永凝桥:最后一句强调了船行于桥边时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舟作马”,生动形象。
- 拟人:如“萧萧”,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寄托了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湖:象征宁静与和谐。
- 水木: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舟:象征流动与自由。
- 桥:象征连接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木正萧萧”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繁华喧闹
B) 宁静清幽
C) 纷乱嘈杂 -
“舟作马”中的比喻意图是什么? A) 形容马快
B) 形容水上交通的便利
C) 形容船的美丽 -
诗人通过哪种修辞手法表现自然的美? A) 拟人
B) 排比
C) 对仗
答案:
- B) 宁静清幽
- B) 形容水上交通的便利
- A)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袁克文《江南好》 vs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两者都描绘了水乡的美景,但袁克文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描写,而白居易则着重表现自然景观的壮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江南水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