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课》

时间: 2025-01-04 06:36:18

至老不相放,床头烂卷书。

呼童乞火后,共妇剪衣初。

夜气通灵府,清声入碧虚。

陶家懒惰子,责让复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课
作者: 王箴舆 〔清代〕

至老不相放,床头烂卷书。
呼童乞火后,共妇剪衣初。
夜气通灵府,清声入碧虚。
陶家懒惰子,责让复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晚年仍旧不离书卷的情景。他在床头放着破旧的书本,直到老年依然沉迷于阅读。呼唤童子点火后,妻子开始剪衣服,夜间的气息似乎渗透到灵府,清雅的声音飘入碧空。对于陶渊明的懒惰,作者感叹责备又能如何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至老不相放:直到老年仍然不放弃。
  • 床头烂卷书:床头放着破旧的书卷。
  • 呼童乞火:呼唤小童来点火。
  • 共妇剪衣初:和妻子一起剪衣服的开始。
  • 夜气通灵府:夜间的气息通透到灵界。
  • 清声入碧虚:清朗的声音传入碧蓝的天空。
  • 陶家懒惰子:指陶渊明,常被称为懒惰的隐士。
  • 责让复何如:责备和让步又能怎样呢?

典故解析

  • 陶家懒惰子:指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因其隐居生活和对世俗的厌倦而被称为“懒惰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箴舆,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哲理以及个人情感,常常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读书的执着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注。诗中通过对夜晚宁静氛围的描绘,展现了他在书卷中追求智慧的状态。


诗歌鉴赏

《夜课》是一首反映作者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的诗作,充满了哲理与感悟。诗人以“至老不相放”开篇,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求知精神。即使年事已高,他仍然不愿意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充分体现了对文化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情。

接下来的“呼童乞火后,共妇剪衣初”,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场景,诗人和妻子一起度过宁静的夜晚,显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家庭温暖。这里的“夜气通灵府”则将情景引向更高的境界,夜晚的气息仿佛能通往灵界,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最后一句“陶家懒惰子,责让复何如”,不仅是对陶渊明的反思,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自省。诗人在感叹他人的懒惰时,似乎也在提醒自己对于生活的责任和选择。整首诗在轻松和深思之间游走,既有对文化的追求,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出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至老不相放: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执着。
  2. 床头烂卷书:通过“烂卷”描绘出书籍的使用痕迹,显示出阅读的频繁。
  3. 呼童乞火后:描绘了夜间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的细腻。
  4. 共妇剪衣初: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增添了人情味。
  5. 夜气通灵府:引入灵性元素,提升了诗的境界。
  6. 清声入碧虚: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新。
  7. 陶家懒惰子:引入陶渊明,以反思为主题。
  8. 责让复何如:引发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气与灵府相连,形成一种神秘感。
  • 对仗:如“呼童乞火”和“共妇剪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书卷、夜气、灵府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情感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庭温暖的珍视。通过对陶渊明的提及,诗人在自省中传达出对生活态度的反思,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书卷:象征知识和智慧,表现出诗人对文化的热爱。
  2. 夜气:象征宁静和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
  3. 灵府:代表神秘的境界,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4. 清声:象征纯净与美好,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书籍的态度是什么? A. 漠不关心
    B. 忠诚执着
    C. 只在年轻时热爱

  2. “共妇剪衣初”中的“妇”指的是谁?
    A. 妻子
    B. 母亲
    C. 朋友

  3. “陶家懒惰子”中提到的陶家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王箴舆的《夜课》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侧重于书卷与家庭的温暖,后者则强调自然与归隐的宁静。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集》
  • 《陶渊明研究》
  • 《王箴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