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宁文卷》
时间: 2024-09-19 22:0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郑宁文卷
作者: 刘克庄
昔侍西山讲习时,
颇于函丈得精微。
书如逐客犹遭绌,
辞取横汾亦恐非。
筝笛岂能谐雅乐,
绮纨元未识深衣。
嗟余老矣君方少,
勤向师门扣指归。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西山听讲时,
从函丈那里得到了深刻的道理。
书法如逐客般遭到冷落,
辞章也许取自横汾但恐怕不够高雅。
筝和笛怎么能调和成雅乐呢,
华丽的丝绸我还未曾了解深衣的意义。
唉,我已年老而你却正年轻,
希望能向师傅请教,努力学习归来。
注释:
- 侍:侍奉,陪伴。
- 讲习:讲解和学习。
- 函丈:指书信的长辈或老师。
- 逐客:比喻被冷落或被驱逐。
- 横汾:指横汾河,可能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出处。
- 筝笛:古乐器,象征音乐。
- 绮纨:华丽的丝绸,通常用于形容奢华的衣物。
- 深衣:传统服饰,表征深厚的文化内涵。
- 扣指归:敲击手指表示归来,象征求教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道亨,号天池,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是理学家和诗人,作品多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克庄晚年,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期望与自我反思。诗中提到的“西山”指代的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而“函丈”则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尊敬。
诗歌鉴赏:
《题郑宁文卷》通过对比刘克庄的老年与年轻人的学习态度,表现出一种时代的交替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西山学习的情景,强调了求知的重要性和对师长的尊重。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丝惆怅和对过去的追忆,同时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诗中提到的“筝笛”与“绮纨”不仅是对音乐与服饰的描绘,更是对当时文化氛围的反思,显示了诗人对雅乐与深衣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刘克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年轻人的寄予厚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侍西山讲习时”:回忆过去在西山聆听讲学的经历,表达对学习时光的珍惜。
- “颇于函丈得精微”: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深刻的理解,暗示知识的传承。
- “书如逐客犹遭绌”:书法技艺遭到冷落,表现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 “辞取横汾亦恐非”:对自己所作的文学作品的不自信,虽有灵感但怕不够高雅。
- “筝笛岂能谐雅乐”:音乐的和谐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隐含对当代文化的批判。
- “绮纨元未识深衣”:对奢华生活的反思,表达自己对传统衣着文化的陌生。
- “嗟余老矣君方少”:感慨自己已年老,而年轻人正处于成长阶段。
- “勤向师门扣指归”:鼓励年轻人要勤奋向老师请教,努力学习。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老年与年轻的状态,凸显时间的流逝与学习的无止境。
- 问句:通过“岂能谐雅乐”的疑问,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 拟人:将书法和音乐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求知、学习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年轻人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衰老的无奈与对过去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理想的学习场所与氛围。
- 函丈:代表知识的传承与尊重。
- 筝笛:象征音乐和文化的美好。
- 绮纨:奢华与表象,反映对物质的思考。
- 深衣: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山”代表什么? A. 一座山
B. 理想的学习环境
C. 诗人的故乡
答案:B -
“书如逐客犹遭绌”意指什么? A. 书法受到欢迎
B. 书法遭到冷落
C. 书写很简单
答案:B -
诗中“嗟余老矣君方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年轻人的羡慕
B. 对自己年老的叹息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望岳》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题郑宁文卷》与李白的《将进酒》在对待时间和知识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强调的是及时行乐,而刘克庄则更注重学习和传承,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