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三月秋光今夜半》
时间: 2025-01-04 07:5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三月秋光今夜半
作者: 黄裳 〔宋代〕
三月秋光今夜半。
一年人爱今回满。
莫放笙歌容易散。
须同玩。
姮娥解笑人无伴。
抱尽金精来碧汉。
醉吟莫作寻常看。
已过中天欢未断。
还同叹。
时情已向明朝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正值三月,秋日的光辉洒在大地上。人们在这个时候共聚一堂,欢庆良辰美景,不应轻易散去。月亮是嫦娥,她笑着,却没有人陪伴。诗人想要把所有的美好都拥抱,醉吟时不要将其视为寻常。快乐的时光已经过了一半,欢愉仍未结束,但时光却在悄悄流逝,明天的情景将会有所不同。
注释
- 三月秋光:指的是三月的秋天,强调特殊的时节。
- 笙歌:笙和歌,指音乐和歌唱,代表欢庆的场景。
- 姮娥: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仙子,象征孤独与美丽。
- 金精:指的是金色的光辉,象征着美好与富饶。
- 碧汉:指的是清澈的月光,寓意高远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字子渊,号白石,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流传甚广。黄裳的词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表现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与美好瞬间。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代,正是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借助夜晚的美景,表达对人生短暂与欢聚时光的珍惜,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渔家傲·三月秋光今夜半》通过描绘一个特定时刻的夜景,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整首词意境优美,秋光与月色交融,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中提到的“笙歌容易散”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欢乐,不要轻易散去。嫦娥的形象则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孤独感,使得整体情绪更为深邃。最后一句“时情已向明朝换”更是深刻地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词以婉约细腻的笔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月秋光今夜半:描绘了一个三月的夜晚,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一年人爱今回满:表达了对这一时刻的珍惜,流露出对团聚的欢喜。
- 莫放笙歌容易散: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离去,要珍惜欢聚的时光。
- 须同玩:强调与友人一起玩乐的必要。
- 姮娥解笑人无伴:嫦娥月下的孤独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抱尽金精来碧汉:借用光辉的意象,寓意追求美好。
- 醉吟莫作寻常看:醉吟的状态不应被视作平常,强调情感的真实与珍贵。
- 已过中天欢未断:欢乐虽已过半,但仍在继续。
- 还同叹:感叹时光的短暂。
- 时情已向明朝换:暗示明天将有新的情感与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抱尽金精”比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对仗:如“醉吟莫作寻常看”与“已过中天欢未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嫦娥的笑容赋予了月亮人性,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描绘夜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欢乐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变迁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宁静、和谐的时光。
- 笙歌:代表庆祝与欢乐的氛围。
- 姮娥:象征孤独与美。
- 金精:象征财富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 A. 嫦娥
- B. 西王母
- C. 观音菩萨
-
诗中强调的“莫放笙歌容易散”意味着什么?
- A. 不要轻易离开
- B. 快点离开
- C. 音乐要停止
-
诗句“时情已向明朝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对明天的期待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1. A;2. A;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弱。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展现了更为豪放与积极的情绪,表达了对人生的开阔与豁达。两者均与黄裳的《渔家傲》在主题上存在相通之处,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牌名释义》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