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水仙)》
时间: 2025-01-04 09:09: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水仙)
作者: 王千秋 〔宋代〕
开花借水,信天姿高胜,都无俗格。
玉陇娟娟黄点小,道书玉女鼻端有黄点。
依约西湖清魄。绿带垂腰,碧簪髻,索句撩元白。
西清微笑,为渠模写香色。常记月底风前,水沈肌骨,瘦不禁怜惜。
生怕因循纷委地,仙去难寻踪迹。
缥槛深栽,彤帏密护,不步轻抛释。
等差休问,未容梅品悬隔。
白话文翻译:
开花的水仙依靠水而生,姿态高雅,远胜于世俗的花卉。
玉般的花瓣上点缀着小黄点,犹如画中玉女鼻尖的痕迹。
轻轻依偎在西湖的清波中,绿带垂下腰身,碧色的发髻,轻声吟唱元白的诗句。
西湖的清波中微微一笑,仿佛为她描绘出香气的色彩。
常常记得在月光下、微风前,她那水波荡漾的肌肤,纤细得让人怜惜。
生怕因循旧事而迷失在繁华的尘世,仙子一般的踪迹难以寻觅。
在缥缈的阳台深处栽种,红色的帷幕紧紧保护,不轻易地抛弃。
等差的提问无需再问,梅花也不能与她相比。
注释:
- 玉陇:形容花瓣洁白如玉,且盛开的姿态优雅。
- 清魄:指水面如镜般清澈的月光,形象而优美。
- 索句撩元白:引述元白(白居易)的诗句,显示诗人对古诗的推崇。
- 彤帏:红色的帷幕,象征保护和隐秘的空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千秋,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常见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风格清丽,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水仙花盛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水仙花的姿态与环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念奴娇(水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水仙花的高洁与优雅。全诗上下贯穿着清新脱俗的气息,既有对水仙花美丽姿态的赞美,也有对身处繁华尘世的无奈与惆怅。诗中“开花借水,信天姿高胜,都无俗格”一句,强调了水仙花的独特与卓越,不同于世俗的花卉,展现了一种高雅的气质。
在描写西湖的月色时,诗人通过“依约西湖清魄”,将水仙的美与西湖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景象。同时,诗中对水仙的细致描绘,如“水沈肌骨,瘦不禁怜惜”,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水仙的外在美,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柔和细腻的气息。
整首诗在修辞手法上也颇具特色,采用了对仗、比喻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例如“绿带垂腰,碧簪髻”,通过颜色的对比与形态的描绘,增强了诗句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开花借水:水仙花开在水边,借水的清澈来衬托自己的美丽。
- 信天姿高胜,都无俗格:水仙花的姿态优雅高贵,超越了世俗的花卉。
- 玉陇娟娟黄点小:花瓣洁白如玉,点缀着小小的黄色斑点。
- 道书玉女鼻端有黄点:形容水仙的花朵与玉女的美丽相似,点缀的黄点宛如玉女的容颜。
- 依约西湖清魄:水仙依偎在西湖的清波中,显得格外动人。
- 绿带垂腰,碧簪髻:水仙的形态犹如女子一般,柔美动人。
- 索句撩元白:吟唱着古人的诗句,显得优雅而富有情趣。
- 西清微笑,为渠模写香色:西湖的波光仿佛在为水仙花描绘出她的香气。
- 常记月底风前:常常回忆起月光下微风中的水仙花。
- 水沈肌骨,瘦不禁怜惜:水仙的身姿纤细,让人忍不住怜惜。
- 生怕因循纷委地:害怕迷失在繁华的尘世中。
- 仙去难寻踪迹:如仙子般的水仙花,难以寻觅她的踪迹。
- 缥槛深栽,彤帏密护:水仙被栽种在阳台深处,红色的帷幕紧紧保护着。
- 不步轻抛释:不轻易地抛弃她的美丽。
- 等差休问,未容梅品悬隔:水仙的美丽无需与梅花比较,她自有其独特之处。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仙比作玉女,强调其高洁美丽。
- 拟人:水仙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姿态,让她更具灵性。
- 对仗:如“绿带垂腰,碧簪髻”,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水仙花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无奈,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水仙:象征着高洁与孤独,代表着不屈的美。
- 西湖:象征着自然的美景,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源泉。
- 月光:象征着美好与宁静,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
- 红帷:象征着保护与隐秘,暗示着对美的珍惜与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赞美水仙的美丽
- B. 表达对繁华的向往
- C. 叹息人生的无奈
-
“依约西湖清魄”中的“清魄”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水波
- B. 明亮的月光
- C. 清新的空气
-
诗中提到的“彤帏”是什么意思?
- A. 红色的帷幕
- B. 白色的花瓣
- C. 绿色的叶子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千秋的《念奴娇(水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与对美的追求,但王千秋更倾向于对水仙的独特细腻刻画,而李清照则多以个人情感为主线,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