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箭头行》
时间: 2024-10-17 04:2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锐头竖子勇如虎,长平穴中斗群鼠。
四十万人灰烬飞,耕作髑髅山下土。
狼牙三脊人血腥,青碧斑剥铜花生。
冷光射我迫难视,吼作丹川呜咽声。
波流赤血下杀谷,满眼污泥鬼雄哭。
寒风飒飒吹阴沙,断镞残兵怨马服。
吁嗟乎,尔曹自死平原君,赵括小子何足云,
当时岂无廉将军。升平遗箭犹存在,
留与耕人作铜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平之战的惨烈场景。勇敢的年轻士兵如同猛虎,在长平的洞穴中与成群的老鼠斗争。四十万人的尸骨化为灰烬,化作耕作时翻出的骷髅土。狼牙三脊上流淌着人血,青蓝色的斑驳让铜器显得凋零。刺眼的寒光使我难以直视,山川间传来凄凉的呜咽声。波涛般的赤血流入杀戮的谷地,满眼的污泥中鬼神为之哀哭。寒风呼啸,吹起阴沉的沙土,残存的箭头和断兵让马儿也感到怨恨。唉,你们自寻死路,平原君和赵括的无能又何足挂齿。难道当时没有廉将军吗?如今遗留的箭头仍然存在,留给耕种的人去卖铜。
注释:
- 锐头竖子:形容年轻而勇猛的士兵。
- 长平穴:指长平之战的战场,象征着战争的惨烈。
- 群鼠:比喻敌人或敌军的众多。
- 髑髅:指死人的骷髅,象征战争的残酷。
- 狼牙三脊:指兵器,暗指战斗的惨烈,流淌着人血。
- 冷光射我:形容战场上的惨烈和恐怖。
- 丹川:比喻战场或血流成河的地方。
- 鬼雄哭:形容死者的悲惨,鬼神为之哀哭。
- 平原君、赵括:历史人物,暗指战争中的无能与失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苗令琮,清代诗人,擅长描写历史事件和战争场景。他的诗风豪放激昂,常常通过生动的描绘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创作背景:
《长平箭头行》创作于清代,背景是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战斗极其惨烈,导致大量士兵阵亡。诗人通过描绘这场战争的惨状,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激烈的情感,描绘了长平之战的惨烈场景。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如“锐头竖子”和“冷光射我”,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拷问。尤其是最后几句,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揭示了战争中无能的领导者所带来的悲剧,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锐头竖子勇如虎:描写年轻士兵的勇敢,生动形象。
- 长平穴中斗群鼠:比喻战斗的激烈,敌人众多。
- 四十万人灰烬飞:战斗的惨烈,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 耕作髑髅山下土:战争后的土地上满是骷髅,暗示战争的后果。
- 狼牙三脊人血腥:战斗的残酷,血流成河。
- 青碧斑剥铜花生:物品的破损与战争的伤痕。
- 冷光射我迫难视:战争的恐怖让人心生畏惧。
- 吼作丹川呜咽声:感叹战争的悲哀和生灵的哀嚎。
- 波流赤血下杀谷:形象化地描绘了战场的血腥景象。
- 满眼污泥鬼雄哭:映射战斗后景象的惨烈与无奈。
- 寒风飒飒吹阴沙:自然环境的冷酷与战斗的悲剧相呼应。
- 断镞残兵怨马服:残兵败将的怨恨与失落。
- 尔曹自死平原君:指责平原君的无能与战败。
- 赵括小子何足云:对赵括的嘲讽,认为其无能。
- 当时岂无廉将军:回顾历史,质疑为何没有贤能的将领。
- 升平遗箭犹存在:即使战争结束,遗留的箭头仍在,象征着伤痛。
- 留与耕人作铜卖:暗示战争的遗产最终归于平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勇如虎”,形象地描绘了士兵的勇猛。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夸张:如“四十万人灰烬飞”,夸大了战争的惨状,传达出强烈的悲痛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与生命的关怀。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诗人警示后人,呼吁珍惜和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锐头竖子:象征年轻士兵的勇敢与无畏。
- 长平穴: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伤痛。
- 四十万人:象征战争的巨大损失与悲痛。
- 狼牙三脊:象征战斗与鲜血的流淌。
- 寒风:象征冷酷的环境与战争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长平箭头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苗令琮
D. 白居易 -
“四十万人灰烬飞”中,所指的“灰烬”主要象征什么? A. 胜利的希望
B. 战争的惨痛
C. 人民的幸福
D. 未来的繁荣 -
诗中提到的“平原君”指的是谁? A. 赵括
B. 秦昭襄王
C. 项羽
D. 刘邦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长平箭头行》与《春望》:
- 两者都描写了战争的惨痛,前者更突出战争的残酷,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能引发对和平与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