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发光林寺,崎岖渡复攀。
抠衣缘翠湿,侧足下苍顽。
急雨欲平涧,断云时见山。
祗应超胜地,行路未尝难。
白话文翻译:
早晨从光林寺出发,沿着崎岖的小路渡过河流再攀登。
衣服沾湿了翠绿的水草,侧脚踩在苍劲的岩石上。
急促的雨水似乎要让溪涧平静,偶尔透过断云看到山峰。
我想这里一定是个胜地,行走在路上并不觉得困难。
注释:
- 光林寺:一个寺庙的名字,可能寓意光明与宁静。
- 崎岖:形容道路不平坦。
- 抠衣:指衣服被湿气沾湿。
- 缘翠湿:指沾湿了绿色植物的水分。
- 苍顽:形容岩石的颜色和坚硬的质感。
- 急雨:暴雨来临的状态。
- 平涧:溪涧的水位变低,水流平静。
- 断云:指云层不完整或偶尔出现的云。
- 超胜地:指超越寻常美好的地方。
- 行路未尝难: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并不觉得困难。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光林寺”可能指代某个真实存在的寺庙,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与宗教圣地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李弥逊在游历过程中写的,表达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旅行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发光林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开篇的“朝发光林寺”开宗明义,表明了诗人出发的地点和时间,给人以清晨出发的清新感。接下来的“崎岖渡复攀”体现了旅行的艰辛,但在艰难的旅途中,诗人却并没有感到困扰,反而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使他体会到行路的乐趣。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路途中的细节,如湿润的衣服和坚硬的岩石,增强了诗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尤其是“急雨欲平涧,断云时见山”两句,展现了雨后山水的变化与美丽,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冲击。最后一句“祗应超胜地,行路未尝难”不仅总结了前文的艰辛旅途,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胜地的向往,仿佛在说:虽然旅途困难,但美好的景色却值得这一切的付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发光林寺:清晨出发,地点明确。
- 崎岖渡复攀:表明道路的曲折与攀爬的艰难。
- 抠衣缘翠湿:形象地描绘了旅途中的细节,湿润的衣服与绿色植被的交融。
- 侧足下苍顽:脚下的岩石坚硬,体现了自然的力量。
- 急雨欲平涧:暴雨来临,溪涧水势变化。
- 断云时见山:云层不完整,时而可以看到山峰,形成一种动静结合之美。
- 祗应超胜地:暗示这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
- 行路未尝难:尽管路途艰辛,但心中对自然的热爱使一切都变得容易。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急雨欲平涧”形象地描绘了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 对仗:如“抠衣缘翠湿,侧足下苍顽”,表现出对称的美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敬仰,表达了在艰难旅途中的乐观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光林寺:象征宁静与智慧的地方,代表心灵的归宿。
- 翠湿:代表生机与清新的气息。
- 苍顽:象征自然的坚韧与古老。
- 急雨:象征变化与生命的活力。
- 山:山的出现象征着目标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光林寺”主要象征什么?
A. 旅行的疲惫
B. 心灵的归宿
C. 自然的险恶
D. 诗人的孤独 -
诗中“急雨欲平涧”表现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A. 平静的溪流
B. 暴雨的来临
C. 皑皑白雪
D. 炎炎夏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同样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山中问答》王维:描绘山水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李弥逊的《发光林寺》均描绘了旅行与自然的景象,但李白更多的是表现了瞬间的豪情,而李弥逊则细腻地刻画了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研究》
以上内容为该诗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发光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