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县》

时间: 2025-01-06 09:34:38

春暮子规少,日斜红鹄飞。

两山多布水,一岛几柴扉。

蚓吐无穷壤,人地不断矶。

巴阳昨夜雨,滩上水先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暮子规少,日斜红鹄飞。
两山多布水,一岛几柴扉。
蚓吐无穷壤,人地不断矶。
巴阳昨夜雨,滩上水先肥。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暮色里,杜鹃鸟的叫声渐少,斜阳下,红色的鸿雁在空中飞翔。
两座山之间水流潺潺,一座小岛上仅有几扇柴扉。
泥土中蚯蚓吐出无尽的肥沃土壤,人与自然在这里没有隔绝的界限。
巴阳地区的昨夜下了雨,滩涂上的水先显得肥美。

注释:

  • 子规:即杜鹃鸟,古人常用杜鹃的叫声来象征春天的离别与思念。
  • 红鹄:指红色的鸿雁,象征着迁徙与自由。
  • 布水:水流分布的状态,形容山间水流的景象。
  • :即蚯蚓,象征着肥沃的土壤。
  • 巴阳:地名,指的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地方,雨水滋润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少岳,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范成大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其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描绘了云安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作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云安县》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诗中通过春暮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开篇提到“春暮子规少”,杜鹃声的渐稀,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带有一丝惆怅之情。接着“日斜红鹄飞”,斜阳映照下的鸿雁飞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自由的氛围。

“两山多布水,一岛几柴扉”描绘了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观,小岛上的柴扉则传递出生活的气息。这样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半部分“蚓吐无穷壤,人地不断矶”,则强调了土地的肥沃与生命的延续,透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珍视。“巴阳昨夜雨,滩上水先肥”中的巴阳雨水滋润了土地,使得水面丰盈,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理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暮子规少:春天快结束了,杜鹃鸟的叫声减少,象征着春天的逝去。
    • 日斜红鹄飞:夕阳西下,红色的鸿雁在空中飞翔,表现出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 两山多布水:两座山之间流淌着水,描绘出自然的水域景观。
    • 一岛几柴扉:小岛上有几扇柴扉,暗示着人类在自然中的生活痕迹。
    • 蚓吐无穷壤: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吐出肥沃的泥土,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 人地不断矶:人与土地之间没有隔绝,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 巴阳昨夜雨:巴阳地区昨夜下了雨,暗示着生机与希望的到来。
    • 滩上水先肥:滩涂上的水已经变得丰盈,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蚓吐无穷壤”,比喻生命的延续与土地的富饶。
    • 拟人:如“子规少”,赋予杜鹃鸟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为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乡村生活的珍视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子规:象征春天和离别,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红鹄:象征自由与飞翔,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 山水: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 蚯蚓: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土壤的肥沃,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规”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鹰

  2.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在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3. “巴阳昨夜雨”这句诗中,雨水的作用是什么? a) 让土地干涸
    b) 使水变得丰盈
    c) 让人感到忧伤

答案

  1. b) 杜鹃
  2. a) 春天
  3. b) 使水变得丰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营造宁静的氛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孟浩然《春晓》:以春天为主题,表达对春天生机的赞美,情感基调相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