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位假寐(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时间: 2025-01-04 10:45:20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意思解释

客位假寐(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白话文翻译:

我被请进来却无法离去,坐着像一棵枯树。
不仅是主人忘记了客人,我自己也忘记了自己。
同僚们不理解事情,脸上显露出愤怒的神色,连胡须都显得不安。
虽然没有生命的忧虑,但我仍然忍耐这一刻的煎熬。

注释:

  • : 拜访,拜谒。
  • 枯株: 枯萎的树木,形容无生气的状态。
  • : 何,怎么。
  • : 只是,单单。
  • 同僚: 同事、同伴。
  • 愠色: 生气的神色。
  • 须臾: 一瞬间,片刻。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官场冷漠和人际关系的反映。苏轼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受,折射出当时政治环境中的人际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拜访凤翔府的守官陈公弼时,因主人待客冷淡而产生的感慨。诗中体现了他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官场冷漠的无奈。

诗歌鉴赏:

《客位假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在拜访过程中遭遇的无奈与失落。首句“谒入不得去”直接揭示了他被困的状态,暗示了对主人冷落的失望。接下来的“兀坐如枯株”,更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他内心的无力与无奈,仿佛一棵枯萎的树木,失去了生气与活力。

诗中“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展示了主客关系的失衡,主人忘记了客人,客人也因此忘记了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的孤独与沉思愈加明显。后两句“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则反映了同僚对局势的无能为力,愤怒的神色中透露出无奈和不满。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交往的描绘,更是苏轼对人际关系的反思与感慨。他以冷静的态度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考性,使人读后不禁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谒入不得去: 拜访后被困,无法离开,表现出被冷落的无奈。
  2. 兀坐如枯株: 忍耐着无聊的等待,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萎缩的状态。
  3. 岂惟主忘客: 不仅是主人忘记了客人,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失望。
  4. 今我亦忘吾: 自己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反映出内心的失落。
  5. 同僚不解事: 同事们无法理解事情的真相,表现出官场的复杂与冷漠。
  6. 愠色见髯须: 愤怒的表情在面容上显露,暗示对现状的不满。
  7. 虽无性命忧: 虽然没有生死之忧,但内心的煎熬依然存在。
  8. 且复忍须臾: 仍需忍耐这短暂的痛苦,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己比作“枯株”,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无力感。
  • 对仗: 诗中上下句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夸张: 对于“愠色见髯须”的描绘,夸大了情绪的表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拜访过程中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折射出官场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奈。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对人性、对社会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客位: 客人的位置,象征着诗人在交际中的地位。
  • 枯株: 失去生机的树木,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愠色: 怒色,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苏轼在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A. 残花
    B. 枯株
    C. 冰山
    D. 沙漠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同僚不解事,愠色见__。”

  3. 判断题: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冷漠的感受。 (对/错)

答案:

  1. B. 枯株
  2. 髯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登高》苏轼《客位假寐》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甫在《登高》中透过自然的景象抒发身世之感,而苏轼则通过人际关系的冷漠反映自我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