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

时间: 2025-01-01 13:57:03

落日登临处,悠然意不穷。

佛因初地识,人觉四天空。

来雁清霜后,孤帆远树中。

裴回伤寓目,萧索对寒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登临处,悠然意不穷。
佛因初地识,人觉四天空。
来雁清霜后,孤帆远树中。
裴回伤寓目,萧索对寒风。

白话文翻译:

在落日的余辉中登上阁楼,心中感到一种无尽的悠然自得。
佛教的智慧让我对初地的认识有所领悟,人类感受到的却是浩瀚无垠的天空。
秋雁在霜降之后归来,孤独的帆船在远处的树木之间穿行。
在此情此景中,我感到伤感,眼前萧索的景色让我对着寒风感到惆怅。

注释:

字词注释:

  • 落日:夕阳,日落之时。
  • 悠然:指心境宁静、从容。
  • 佛因:佛教的因果法则。
  • 初地:佛教中指的是菩萨的初步境界。
  • 来雁:指归来的大雁,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清霜:霜冻之后的清新景象。
  • 裴回:徘徊、徘徊不前。
  • 萧索:形容景色冷清、凄凉。

典故解析:

  • 佛教思想:诗中提到的佛教因果与初地,反映了作者对佛理的理解与思考。
  • 归雁: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时光流逝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并州,世称“高二郎”。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疆生活和战争场景,具有豪放而又沉郁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适晚年,可能是在濮阳的圣佛寺阁上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诗中融入了佛教思想,反映出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存在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落日登临处,悠然意不穷”描绘了诗人在夕阳下的宁静心境,表达了他对生命的透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随着落日的余晖,诗人感受到的悠然自得,正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接下来的“佛因初地识,人觉四天空”,则引入了佛教的哲学思想,表明了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反思。诗人借用佛教的智慧,表达了人类在广袤天空下的渺小与孤独。

“来雁清霜后,孤帆远树中”生动呈现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归来的大雁和孤独的帆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旅程。最后一句“裴回伤寓目,萧索对寒风”则传达出诗人对景色的感伤,面对寒风的萧索,更加突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日登临处:诗人身处山阁之上,落日的余晖照耀着他,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悠然意不穷:诗人的心境悠然自得,意境深远,似乎可以不受世事的纷扰,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之中。
  3. 佛因初地识:提到佛教的因果法则,表明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尤其是对初步境界的认识。
  4. 人觉四天空:人类在面对广阔天空时,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渺小与孤独。
  5. 来雁清霜后:描绘秋天的场景,大雁在霜降之后归来,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6. 孤帆远树中:远处的孤帆映衬着高耸的树木,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辽阔的感觉。
  7. 裴回伤寓目: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感到伤感,情绪在此徘徊。
  8. 萧索对寒风:面对寒风,诗人感受到景象的凄凉与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帆远树中”暗示孤独的人生旅程。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对称,增强了朗朗上口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也有情感的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佛教:代表着智慧与内心的安宁。
  • :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孤帆:代表着孤独的旅程与人生的无奈。
  • 寒风:象征着外界的凶险与内心的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悠然”指什么? A. 忧伤
    B. 宁静从容
    C. 急躁

  2. “来雁清霜后”中的“来雁”象征什么? A. 归来的亲人
    B. 时间的流逝
    C. 孤独的旅程

  3. 诗中提到的“佛因”主要与什么相关? A. 人生哲学
    B. 诗人的感情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对比,尽管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高适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哲学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豪情,体现了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高适诗集》
  3.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