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王彻》
时间: 2025-01-14 06:32: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王彻
归客自南楚,怅然思北林。
萧条秋风暮,回首江淮深。
留君终日欢,或为梁父吟。
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
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
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
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
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
白话文翻译:
归来的客人自南方楚地而来,心中怅然思念着北方的树林。秋风萧瑟,黄昏降临,我回头望去,江水深邃而悠长。希望你能在这里享受快乐,或许我会为你吟唱《梁父吟》。我想起了鹏举(指李白),也对其他人感到惋惜(意指陆机)。我端着酒登上高台,送你我千里的心意。浮云遮住了漫长的路途,落日伴着归来的鸟儿。离别并不显得太过悲伤,辛勤努力应当自我承担。我知道十年后,你会拥有满身的黄金。
注释:
字词注释:
- 怅然:心中感到惆怅。
- 萧条:形容秋天的凋零与冷清。
- 梁父吟:古代诗人所作《梁父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鹏举:李白,寓意志向高远的人。
- 陆沉:指陆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才华未被重用。
- 载酒:带着酒。
- 千里心:远隔千里但心意相连。
- 浮云:比喻行路艰难,前途渺茫。
- 季子:指王彻,特指他未来的成就。
典故解析:
- 鹏举:指李白,意指他志向高远、才华横溢。
- 梁父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与好友共饮时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2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主要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著称。他的诗作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别王彻》创作于高适与好友王彻分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别王彻》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高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客思乡的情绪和对好友的深厚情谊。开篇便以“归客自南楚,怅然思北林”引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在萧瑟的秋风中,更显得孤寂与惆怅。接着,诗人通过对江淮的回首,暗示了距离的遥远与时间的流逝,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与朋友的欢聚中,诗人希望能够为王彻带来欢乐,甚至吟唱《梁父吟》,这种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祝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厚的友情之情。通过“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的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李白这样的才子志向的向往,也暗示了在庸常生活中,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
最后,诗人以“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结束,既是对王彻未来的期许,也反映了诗人对努力奋斗的认同。整首诗言辞简练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展现了高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客自南楚:归来的客人从南方楚地而来。
- 怅然思北林:心中惆怅,思念北方的树林。
- 萧条秋风暮:秋风萧瑟,黄昏时分的冷清。
- 回首江淮深:回头望去,江水深邃而悠长。
- 留君终日欢:希望你能在这里享受快乐。
- 或为梁父吟:或许我会为你吟唱《梁父吟》。
- 时辈想鹏举:我想起了鹏举(指李白)。
- 他人嗟陆沉:也对其他人感到惋惜(陆机)。
- 载酒登平台:我端着酒登上高台。
- 赠君千里心:送你我千里的心意。
- 浮云暗长路:浮云遮住了漫长的路途。
- 落日有归禽:落日伴着归来的鸟儿。
- 离别未足悲:离别并不显得太过悲伤。
- 辛勤当自任:辛勤努力应当自我承担。
- 吾知十年后:我知道十年后。
- 季子多黄金:你会拥有满身的黄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云暗长路”,将困难与迷茫比作浮云,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象征:落日、浮云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未来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展望,既有对离别的惆怅,也有对友人未来成就的祝愿,展现了高适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友谊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凋零与思念,代表离愁别绪。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 浮云:象征行路的艰辛与迷茫。
- 落日:象征归属与希望,寓意人生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鹏举”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陆游
D. 白居易 -
“载酒登平台”中的“载酒”指的是什么?
A. 带着酒
B. 送酒
C. 倒酒
D. 赏酒 -
诗中提到的“离别未足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离别非常痛心
B. 对离别感到无所谓
C. 对离别有些难过,但不至于悲伤
D. 对离别非常快乐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高适的《别王彻》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但前者更着重于个人的离愁与未来的期许,而后者则更强调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人生道路的感悟。两首诗的情感基调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意象与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