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少
刘克庄
上树千回时已过,
绕枝三匝老安归。
向来误立红云料,
逃入青山计未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树上攀爬了千次,时光已经过去,最终仍旧在树枝上盘旋,无法归去。往昔的遗憾,是因为错误地站在红云之下,而现在选择逃入青山,或许并不是坏的选择。
注释:
- 上树千回:指反复攀爬树木,象征追求或经历的艰辛。
- 时已过:时间已悄然流逝。
- 绕枝三匝:围绕树枝转了三圈,形容迷失或徘徊不前的状态。
- 老安归:年老之时,何处归去,暗示对归宿的追问。
- 误立红云料:比喻误入虚幻的美好之地。
- 逃入青山计未非:逃入自然山水,或许是个合理的选择。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红云”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青山”则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安逸。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常见于宋代文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失落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若愚,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复杂的情感。其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的经历与内心的挣扎,反映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以及对自然归宿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上树”和“青山”两种意象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空间。开头的“上树千回”,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追求,似乎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意识到这种追求的无奈,树木的缠绕象征着人生的迷失和困惑。
接下来的“老安归”,则深刻地反映了对归宿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会发生变化,曾经的理想和目标可能不再适用。相较于“红云”的美好幻想,“青山”则代表了质朴与真实,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安宁。
最后,诗人总结道“逃入青山计未非”,表达了一种心灵的解脱与归属感。这种对自然的向往,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树千回时已过:反复攀爬树木,象征着人生的追求和岁月的流逝。
- 绕枝三匝老安归:在树枝上转圈,暗示迷失与无奈,老去时又要归向何处。
- 向来误立红云料:曾经误入虚幻的美好,象征对理想的错位理解。
- 逃入青山计未非:选择归入自然,或许是个合理的选择,反映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树木、红云、青山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人生的追求与迷失。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青山象征自然与宁静,红云象征虚幻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追求、迷失与归宿,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平静的渴望。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诗人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象征追求与探索,代表人生的经历。
- 红云:象征理想与幻想,可能导致迷失。
- 青山:象征自然和归宿,代表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上树千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无尽的追求
- B) 安逸的生活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过去的怀念
-
“向来误立红云料”中“红云”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美好
- B) 虚幻的理想
- C) 自然的宁静
- D) 追求的目标
-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逃避
- C) 解脱
- D) 迷茫
答案:
- A) 无尽的追求
- B) 虚幻的理想
- C) 解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刘克庄《老少》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两首诗都涉及对自然的向往,但刘克庄更强调对人生追求的迷失与归宿感,而陆游则更多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