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祠》
时间: 2025-01-17 10:23: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丛祠
作者: 吴融 〔唐代〕
丛祠一炬照秦川,
雨散云飞二十年。
长路未归萍逐水,
旧居难问草平烟。
金鞍正伴桐乡客,
粉壁犹怀桂苑仙。
何必向来曾识面,
拂尘看字也凄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与怀旧的情感。诗人站在丛林中的祠堂前,微弱的烛光照亮了广阔的秦川,仿佛在回忆过去的点滴。过去的二十年,经历了风雨,岁月如云飞逝,路途漫长,心中思念着故乡,却如浮萍随水漂泊,难以归家。即便是旧居也难以探问,满眼草木已无昔日景象。金鞍的马匹恰好陪伴着来自桐乡的旅客,而粉墙依旧承载着桂苑中的仙境梦。相识的面孔已经不再重要,轻拂尘土间的字迹也加深了心中的凄凉。
注释:
- 丛祠:指丛林中的祠堂,象征着孤独与怀旧。
- 一炬:一支蜡烛,代表微弱的光亮,照亮周围的环境。
- 秦川:指秦地的平原,象征祖国的土地。
- 长路:指漫长的旅途,暗示离家的时间久远。
- 萍逐水:浮萍随水漂流,象征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 金鞍:金色的马鞍,象征着优雅的旅客。
- 粉壁:涂有粉色的墙壁,象征着曾经的美好回忆。
- 桂苑仙:指桂花园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梦境。
典故解析:
- 秦川:历史上“秦”是指秦朝,古地名,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桂苑:桂花常被视为高雅的象征,桂苑也常用来指代理想生活的场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诗歌清新、情感真挚著称。
-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漂泊之时,诗人可能因为离乡背井而产生浓厚的乡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旧。开篇“丛祠一炬照秦川”,烛光的微弱与广阔的秦川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和内心的孤寂。接下来的“雨散云飞二十年”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仿佛在一瞬间消逝。诗中的“长路未归萍逐水”生动地描绘了漂泊的无奈与对归属感的渴望。而“旧居难问草平烟”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变迁的无奈。后半部分描绘了桐乡客的情景,暗示诗人也许在追寻过往的美好时光。最后的“何必向来曾识面”则以一种洒脱的态度面对过去的相识,反映了对人情世故的淡然。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丛祠一炬照秦川”:在丛林中的祠堂,一支蜡烛微弱的光亮照耀着广阔的秦川。
- “雨散云飞二十年”:经过二十年的风雨,时间如云彩般飞逝。
- “长路未归萍逐水”:漫长的旅途尚未归来,心中如浮萍般漂泊。
- “旧居难问草平烟”:旧居已难以探问,草木平整之处烟雾缭绕。
- “金鞍正伴桐乡客”:金色的马鞍陪伴着来自桐乡的旅客。
- “粉壁犹怀桂苑仙”:粉墙依旧怀念桂花园的仙境。
- “何必向来曾识面”:相识的面孔已不再重要。
- “拂尘看字也凄然”:轻拂尘土间的字迹,心中却满是凄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云飞散,表现岁月无情。
- 拟人:描述草木的变化,仿佛在诉说过去的故事。
- 对仗:如“雨散云飞”与“长路未归”,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以怀旧与孤独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去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漫长旅途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 祠堂:象征着对先人和故土的怀念。
- 烛光:代表着微弱的希望与孤独的照亮。
- 秦川: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 浮萍:象征着漂泊的无根与无奈。
- 金鞍与桐乡客:代表着生活的优雅与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丛祠一炬照秦川”中的“秦川”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河流
- B. 秦地的平原
- C. 祖国的疆域
-
“长路未归萍逐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金鞍”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旅行的豪华
- C. 友谊的珍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吴融的《丛祠》更注重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情感的深刻描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洒脱态度。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