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美晴,郡楼闲眺,寄荆南张书记》

时间: 2025-01-01 11:31:35

高槛凉风起,清川旭景开。

秋声向野去,爽气自山来。

霄外鸿初返,檐间燕已归。

不因烟雨夕,何处梦阳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槛凉风起,清川旭景开。
秋声向野去,爽气自山来。
霄外鸿初返,檐间燕已归。
不因烟雨夕,何处梦阳台。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栏杆上,凉风阵阵吹来,清澈的河流在阳光下闪耀。
秋天的声音向田野远去,清爽的气息从山间飘来。
天外的大雁刚刚飞回,屋檐下的燕子也已归来。
如果没有烟雨的傍晚,哪里又能在阳台上做梦呢?

注释:

  • 高槛:高高的栏杆,指楼阁的阳台。
  • 凉风:秋季的微风,带来清爽的感觉。
  • 清川:清澈的河流。
  • 旭景:早晨的阳光,明亮而温暖。
  • 秋声:秋天的声音,多指落叶的声响或自然的变化。
  • 爽气:清新而凉爽的空气。
  • 霄外鸿初返:指大雁从天边飞回,象征季节的变迁。
  • 檐间燕已归:指燕子回巢,象征归属和温暖。
  • 烟雨夕:指烟雾和细雨的傍晚,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唐代著名诗人,字贞元,号君复。生于758年,卒于815年,曾任宰相,因其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描写,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李德裕在郡楼上闲适自得,寄托了他对郊外秋日景色的欣赏和对故友的思念。正值秋季,天气凉爽,诗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唤起了他对过往和美好时光的回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明亮的秋日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生活闲适时光的珍惜。开篇以“高槛凉风起”引入,利用“凉风”传递出秋天的气息,接着“清川旭景开”则通过清澈的河流和明亮的阳光描绘出一个明朗的秋日。此时的自然景色不仅让人感到愉悦,也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思绪。

“秋声向野去,爽气自山来”两句,展现了秋天的声音和气候变化,诗人通过声音和空气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清新和宁静。接下来的“霄外鸿初返,檐间燕已归”则通过大雁和燕子的回归,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延续,暗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不因烟雨夕,何处梦阳台”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美好的秋日中,思考着无烟雨的夜晚,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追忆,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槛凉风起:高高的栏杆上,凉风阵阵,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2. 清川旭景开:清澈的河流在阳光下闪耀,展现了秋日的美好。
  3. 秋声向野去:秋天的声音渐行渐远,传递出一种秋日的静谧。
  4. 爽气自山来:清爽的气息从山间飘来,增强了自然的气息感。
  5. 霄外鸿初返:大雁从天边飞回,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6. 檐间燕已归:燕子回巢,代表着归属和温暖。
  7. 不因烟雨夕:如果没有烟雨的傍晚,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8. 何处梦阳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结合,使得景与情相融。
  • 拟人:将秋声、爽气等自然现象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故友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槛:象征着远望的空间,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思考。
  • 凉风:象征秋天的清新,带来舒适的感受。
  • 清川: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 鸿:象征远方与归属,代表季节的更替。
  • :代表着温暖的归属感与生命的延续。
  • 阳台: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人内心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德裕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霄外鸿初返”指的是什么?

    • A. 燕子
    • B. 大雁
    • C. 鹅
    • D. 鸽子
  3. 诗中“爽气自山来”意在表达什么?

    • A. 山间的凉爽气息
    • B. 山的高大
    • C. 山的阴暗
    • D. 山的神秘

答案:

  1. B. 唐代
  2. B. 大雁
  3. A. 山间的凉爽气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侧重于夜晚的寂静与孤独,而李德裕则通过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闲适与思索。

粗略解读:

两首诗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但李德裕的作品更倾向于通过外部景象反映内心情感,而李白则更直接地表达了思乡之情。两者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德裕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