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花火树已春容,
贝阙珠宫十二重。
席有嘉宾樽有酒,
车如流水马如龙。
旌旗影暖烘宵烛,
笳鼓声喧侵晓钟。
行乐岂关吾辈事,
梦回推枕起犹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银花般的烟火在春夜中绽放,华丽的宫殿高耸入云。宴席上有许多宾客,酒杯满溢,车如流水、马似飞龙,热闹非凡。旌旗的身影在温暖的烛光中摇曳,笳鼓声喧闹,打扰了清晨的钟声。尽管节日如此热闹,作者却感叹这与自己无关,梦中回想起来,依然懒洋洋地不愿起床。
注释
- 银花火树:形容烟花绚烂如银花般盛开,火树指的是烟火照亮的夜空。
- 贝阙珠宫:形容华丽的宫殿,贝阙指用贝壳装饰的门阙,珠宫则是用珠宝装饰的宫殿。
- 嘉宾:指受邀的贵宾,有喜庆的意思。
- 旌旗影:旌旗的影子,形容节日的气氛。
- 笳鼓:古代的乐器,常用于庆祝场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錞(约960-1030),字君实,号惭愧,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富有生活气息,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宵节,反映了宋代繁华的节日景象与人们的欢庆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节日热闹的观察与内心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元夕》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繁华和人们的欢愉。开篇的“银花火树已春容”立即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诗人用明亮的意象勾画出夜空中的烟花,仿佛将春天的生机凝聚在这一刻。接下来的“贝阙珠宫”则引入了华丽的建筑,突显了节日的隆重与奢华。
在宴席上,诗人描绘了“席有嘉宾樽有酒”,显示出热闹的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的欢声笑语在此交织。随后“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比喻,生动地传达了节日的喧嚣与活力。旌旗和乐器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然而,最后两句“行乐岂关吾辈事,梦回推枕起犹慵”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诗人似乎在热闹中感到了一丝孤独与疏离。尽管节日的欢愉弥漫,但他内心似乎并不被这种快乐所感染,反而沉溺于梦中,难以自拔。
整首诗以鲜明的意象与对比,展现了热闹与孤独的矛盾,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银花火树已春容:描绘了春夜的烟火,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 贝阙珠宫十二重:强调节日气氛的华丽。
- 席有嘉宾樽有酒:描绘宴席热闹的场景。
- 车如流水马如龙:比喻节日的繁忙与热闹。
- 旌旗影暖烘宵烛:展现节日的热烈与欢快。
- 笳鼓声喧侵晓钟:渲染了节日的喧闹气氛。
- 行乐岂关吾辈事: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梦回推枕起犹慵: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消极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银花、火树等比喻手法,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车如流水马如龙”,生动形象地传达了热闹的场景。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孤独,探讨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在欢庆中的内心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银花火树:象征着节日的欢庆。
- 贝阙珠宫:代表着富贵与繁华。
- 马如龙: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笳鼓声:代表着节日的喧闹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节日是哪一节?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诗中的“车如流水”比喻了什么? A. 车马繁忙
B. 风景如画
C. 人们懒散
D. 夜晚宁静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by 杜甫: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 《青玉案·元夕》 by 辛弃疾:另一首关于元宵节的经典诗作。
诗词对比:
- 比较李錞的《元夕》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两者都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但李錞更多展现了个人的孤独感,而辛弃疾则更多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