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蚕》
时间: 2025-01-03 08:1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萍叶大桐花落,村村又鸣鸠妇。
细雨如尘,馀寒若水,蚁动吴奁时候。
狸奴聘否。怪生客偏憎,闭门长昼。
守定芦帘,三眠三起似人柳。
深窗几回罢绣,挽笼钩陌上,亲费掺手。
夜屋灯边,晓墙烟外,最怕银筐饥后。
心情渐逗。记瓦卦曾占,蔟山将就。
待写双蛾,更呼邻女耦。
白话文翻译:
青萍叶上的大桐花已经落下,村子里又响起了鸠鸟的叫声。
细雨如尘,余寒如水,蚂蚁在吴奁上活动的时候。
狸奴是否会来聘请?生客偏偏讨厌,闭门度过漫长的白昼。
守着芦帘,三次睡觉三次醒来像是柳树。
窗边几次停止绣花,拉着笼子在小路上,亲自费力地插手。
夜晚屋里的灯下,清晨墙外的烟雾,最怕银筐空着肚子。
心情渐渐愉悦。记得瓦卦曾经占卜,蔟山快到了。
等着写下双蛾,更呼唤邻里的女子。
注释:
- 青萍: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描绘春夏生机的景象。
- 桐花:桐树的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鸠妇:指鸠鸟,古代常用来形容悲伤或孤独的情绪。
- 吴奁:古代一种窗户的称呼,象征隐秘与内心世界。
- 狸奴:指一种小动物,这里可能是形容某种人或情感。
- 银筐:象征空虚或缺乏,常用于描绘生活的困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鹗(约1660-约1730),字彬卿,号汀溪,清代著名诗人。其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善于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台城路 蚕》创作于清代,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特定季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生活场景。开篇以“青萍叶大桐花落,村村又鸣鸠妇”引入,描绘了春夏的交替,暗示着生命的流转与时光的荏苒。诗中细雨如尘,余寒如水,这种细腻的比喻使得整个场景生动而真实,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细微变化。
在表现情感上,作者通过“怪生客偏憎,闭门长昼”表达了对陌生人和内心孤独的厌恶。这里的“长昼”暗示了时间的单调和乏味,透出一种无奈的情绪。随后的“守定芦帘,三眠三起似人柳”,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事事的惬意,仿佛在悠闲中又带着一丝惆怅。
全诗的结尾部分,更是通过对心情变化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期待与渴望,生动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生活的温暖。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感情的细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萍叶大桐花落:描写春夏交替时节,彰显自然的变化。
- 村村又鸣鸠妇:鸟鸣声响起,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和乡村的宁静。
- 细雨如尘,馀寒若水:比喻细雨如灰尘般轻盈,余寒似水般缠绵,表现了天气的变化和内心的感觉。
- 蚁动吴奁时候:蚂蚁在窗边活动,象征生活的细微之处。
- 狸奴聘否:表达对来访者的疑惑,暗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怪生客偏憎,闭门长昼:对陌生人的厌恶,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守定芦帘,三眠三起似人柳:守着窗帘,反复入睡,象征一种悠闲又无所事事的生活。
- 深窗几回罢绣:窗边几次停止绣花,表现生活的单调与乏味。
- 挽笼钩陌上,亲费掺手:在小路上拉着笼子,亲手插手,表现对生活的参与。
- 夜屋灯边,晓墙烟外:夜晚和清晨的描写,反映了生活的周期。
- 最怕银筐饥后:怕空虚和缺乏,表现对生活状态的不满。
- 心情渐逗:心情逐渐愉悦,表现内心的变化。
- 记瓦卦曾占,蔟山将就:提到占卜,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 待写双蛾,更呼邻女耦:期待与邻里互动,表现人际关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细雨如尘”通过比喻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心情渐逗”赋予心情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夜屋灯边,晓墙烟外”形成了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的孤独。诗中融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展现了诗人细腻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萍:象征生机与自然。
- 桐花:象征春天的来临。
- 鸠妇:象征孤独与悲伤。
- 吴奁:象征内心的隐秘与思考。
- 银筐:象征生活的空虚与缺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萍叶大桐花落”中的“青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植物
C. 一种花
D. 一种虫 -
诗中提到的“狸奴”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小动物
C. 一种人
D. 一个地名 -
诗人对陌生人的态度是: A. 热情
B. 厌恶
C. 无所谓
D. 喜欢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厉鹗的《台城路 蚕》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两者在主题上各有侧重,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