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易自三归吴同赴竹庵荔子之集二首》

时间: 2025-01-20 21:43:12

客去云俱散,山空月正圆。

不参藤树句,自透竹庵禅。

骨法凌烟像,家声鼓瑟篇。

直须陪叔季,急佐中兴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去云俱散,山空月正圆。
不参藤树句,自透竹庵禅。
骨法凌烟像,家声鼓瑟篇。
直须陪叔季,急佐中兴年。

白话文翻译:

客人走后,云彩全都散去,山中空寂而月亮正圆。
不再引用藤树的诗句,禅意自然透出竹庵。
艺术风格如同凌空的雕像,家族的声名如同鼓瑟的乐章。
只需陪伴叔季,急切地助力中兴的年岁。

注释:

  • 客去云俱散:客人离去,天上的云彩也随之散开,意喻清净。
  • 山空月正圆:山中空旷,月亮正好圆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不参藤树句:不再引用与藤树有关的诗句,表现出一种超脱。
  • 自透竹庵禅:禅意自然流露于竹庵中。
  • 骨法凌烟像:艺术风格如同雕像般高耸,形容作品的气魄。
  • 家声鼓瑟篇:家族的声誉如同美妙的乐章,形容家声的辉煌。
  • 直须陪叔季,急佐中兴年:需要陪伴叔季,急切地助力国家的复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擅长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聚会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诗歌鉴赏:

《叔易自三归吴同赴竹庵荔子之集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怀念。开头的“客去云俱散”以一种淡淡的哀愁引入,暗示了朋友的离去带来的孤独感。随后“山空月正圆”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表明尽管朋友离去,但自然的和谐美好依然存在。

“不参藤树句,自透竹庵禅”则体现了诗人对禅境的追求,强调一种超然的心态。诗人不再拘泥于世俗的诗句,而是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提到“骨法凌烟像,家声鼓瑟篇”,表达了对艺术和家族声望的追求,彰显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两句“直须陪叔季,急佐中兴年”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呼应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友谊与国家复兴之间的紧密联系。整体看,诗歌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去云俱散:描绘出一个安静的环境,暗示离别带来的空虚感。
  2. 山空月正圆: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3. 不参藤树句:表明诗人追求更高的境界,不再局限于传统。
  4. 自透竹庵禅:强调竹庵的禅意与作者的内心感受。
  5. 骨法凌烟像:艺术创作的高远与气魄。
  6. 家声鼓瑟篇:家族声望的美好与追求。
  7. 直须陪叔季,急佐中兴年: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个人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骨法凌烟像”比喻艺术的高远。
  • 对仗:如“客去云俱散,山空月正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变幻与离别。
  • :象征圆满与宁静。
  • 竹庵:代表清幽的禅意空间。
  • 骨法:象征艺术的内在气质。
  • 鼓瑟:象征家族声望与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空月正圆”意指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朋友的离去
    c) 诗人的孤独
    d) 以上皆是

  2. “不参藤树句,自透竹庵禅”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传统诗句
    b) 禅意和超脱
    c) 友谊
    d) 家族声望

  3. 诗中“急佐中兴年”指的是? a) 个人的理想
    b) 国家复兴的责任
    c) 友谊的珍贵
    d) 家族的未来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禅意和超脱
  3. b) 国家复兴的责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更侧重于个人隐逸生活的描写。
  • 王维《山居秋暝》:与张元干的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但王维更注重描绘秋天的景色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