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时间: 2025-01-04 11:21:14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

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白话文翻译:

荔枝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传统形态,秋天林中的果实因其圆润而享有美名。虽然没有红玉般的南方风情面容,却能耐得住竹笼中长途跋涉的艰辛。

注释:

  • 荔子:指荔枝。
  • 典刑:传统形态,典范。
  • 秋林圆实:秋天林中的果实,这里特指荔枝。
  • 嘉名:美好的名声。
  • 赪玉:红玉,形容颜色鲜艳。
  • 筠笼:用竹子编制的笼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文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儒家思想,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品尝新熟的龙眼时,想到荔枝虽美却难以远寄,而龙眼则能耐长途运输,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龙眼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荔枝和龙眼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龙眼的赞赏。诗中“荔子如今尚典刑”一句,既表达了对荔枝传统美味的怀念,也暗示了荔枝的娇贵难以远行。而“秋林圆实著嘉名”则直接赞美了龙眼的圆润和美名。后两句“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进一步强调了龙眼虽无荔枝的艳丽,却能耐得住长途运输的艰辛,体现了作者对龙眼实用性的认可。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鲜明,通过对两种水果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龙眼的独特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荔子如今尚典刑:荔枝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传统形态,这里的“典刑”指的是荔枝的传统美味和形态。
  2. 秋林圆实著嘉名:秋天林中的果实因其圆润而享有美名,这里的“圆实”指的是龙眼的形状,而“嘉名”则是对龙眼美名的赞誉。
  3. 虽无赪玉南风面:虽然没有红玉般的南方风情面容,这里的“赪玉”形容颜色鲜艳,指的是荔枝的艳丽。
  4. 却耐筠笼千里行:却能耐得住竹笼中长途跋涉的艰辛,这里的“筠笼”指的是用竹子编制的笼子,用来装载水果进行长途运输。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荔枝和龙眼的对比,突出了龙眼的实用性和耐运输的特点。
  • 拟人:“却耐筠笼千里行”中的“耐”字,赋予了龙眼以人的耐力,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和龙眼的对比,表达了对龙眼的赞赏和对其耐运输特性的认可。

意象分析:

  • 荔子:象征着传统的美味和形态。
  • 秋林圆实:象征着龙眼的圆润和美名。
  • 赪玉:象征着荔枝的艳丽。
  • 筠笼:象征着长途运输的工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荔子”指的是什么水果? A. 苹果 B. 荔枝 C. 龙眼 D. 桃子

  2. “秋林圆实著嘉名”中的“圆实”指的是什么? A. 荔枝 B. 龙眼 C. 苹果 D. 桃子

  3. 诗中“赪玉”用来形容什么? A. 荔枝的颜色 B. 龙眼的颜色 C. 竹笼的颜色 D. 秋林的颜色

答案:

  1. B. 荔枝
  2. B. 龙眼
  3. A. 荔枝的颜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惠州一绝》:同样是写荔枝,苏轼的诗中更多表现了对荔枝美味的赞美和对荔枝文化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惠州一绝》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荔枝的不同情感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诗作,包括《惠州一绝》,可以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