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六日秀青亭初成与客同集》

时间: 2025-01-19 22:42:58

亭成胜日好风光,佳客携将共一觞。

苍壁插空千古色,高松荫堤三伏凉。

肉鱼缕脍寒水玉,剥莲煮鼎甘露浆。

便觉故园浑在眼,只应漓水似潇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二十六日秀青亭初成与客同集 张栻 〔宋代〕

亭成胜日好风光,佳客携将共一觞。 苍壁插空千古色,高松荫堤三伏凉。 肉鱼缕脍寒水玉,剥莲煮鼎甘露浆。 便觉故园浑在眼,只应漓水似潇湘。

白话文翻译:

在秀青亭建成的美好日子里,风光宜人,我与佳客们一同举杯共饮。 苍翠的崖壁直插云霄,显露出千古不变的色彩,高大的松树在堤岸上投下清凉的阴影,即使在三伏天也感到凉爽。 鱼肉切成细丝,如同寒水中的玉石般晶莹,剥开莲子放入鼎中煮,甘露般的浆汁溢出。 顿时感觉故乡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只是漓江的水面似乎与潇湘的水面相似。

注释:

  • 胜日:美好的日子。
  • 觞:酒杯。
  • 苍壁:苍翠的崖壁。
  • 千古色:形容崖壁的色彩历经千年不变。
  • 高松:高大的松树。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期。
  • 缕脍:切成细丝的鱼肉。
  • 寒水玉:形容鱼肉的晶莹剔透。
  • 剥莲:剥开莲子。
  • 甘露浆:形容莲子煮出的浆汁甘甜如甘露。
  • 故园:故乡。
  • 漓水:漓江的水。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秀青亭初成之日与友人聚会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秀青亭的建成和与友人的聚会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首联直接点明主题,亭成之日风光美好,与佳客共饮,气氛热烈。颔联和颈联通过对苍壁、高松、鱼肉、莲子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和食物的精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观察。尾联则通过对比漓水和潇湘,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亭成胜日好风光,佳客携将共一觞。
    • 亭子建成的这一天风光美好,与佳客们一同举杯共饮。
  2. 苍壁插空千古色,高松荫堤三伏凉。
    • 苍翠的崖壁直插云霄,显露出千古不变的色彩,高大的松树在堤岸上投下清凉的阴影。
  3. 肉鱼缕脍寒水玉,剥莲煮鼎甘露浆。
    • 鱼肉切成细丝,如同寒水中的玉石般晶莹,剥开莲子放入鼎中煮,甘露般的浆汁溢出。
  4. 便觉故园浑在眼,只应漓水似潇湘。
    • 顿时感觉故乡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只是漓江的水面似乎与潇湘的水面相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肉鱼缕脍寒水玉”中,将鱼肉比作寒水中的玉石,形象生动。
  • 对仗:如“苍壁插空千古色,高松荫堤三伏凉”中,苍壁与高松,插空与荫堤,千古色与三伏凉,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庆祝亭子的建成和与友人的聚会,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食物的精致,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观察,而尾联的对比则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 苍壁:象征着永恒和不变,与“千古色”相呼应,增强了自然景色的壮美感。
  • 高松:象征着坚韧和清凉,与“三伏凉”相呼应,体现了自然给予人的舒适感受。
  • 肉鱼缕脍:象征着精致和美味,与“寒水玉”相呼应,展现了食物的精致和美感。
  • 剥莲煮鼎:象征着甘甜和滋养,与“甘露浆”相呼应,体现了食物的甘甜和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苍壁插空千古色”形容的是什么? A. 高松 B. 崖壁 C. 鱼肉 D. 莲子

  2. 诗中的“便觉故园浑在眼”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思念 D. 惊讶

  3. 诗中的“肉鱼缕脍寒水玉”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六月二十六日秀青亭初成与客同集》与朱熹的《春日》: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