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

时间: 2025-01-14 17:02:03

行穿诘曲更崔嵬,野店柴门半未开。

皂荚树阴黄草屋,隔篱犬吠出头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穿诘曲更崔嵬,
野店柴门半未开。
皂荚树阴黄草屋,
隔篱犬吠出头来。

白话文翻译:

走在曲折的山路上,
野外小店的柴门半开着。
皂荚树的阴影下是黄草屋,
篱笆外有狗探出头来吠叫。

注释:

  • 行穿:行走通过。
  • 诘曲:曲折的道路。
  • 崔嵬:高耸、陡峭的样子。
  • 野店:乡村的小店。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
  • 皂荚树:一种植物,阴影较大。
  • 草屋:用草盖成的房屋,简陋的居住处。
  • 隔篱:通过篱笆隔开。
  • 犬吠:狗叫声。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明确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乡间的景象,反映出当时农民生活的朴素与宁静。诗中提到的“皂荚树”和“草屋”都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体现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及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著称,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那时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诗人在游历乡间的过程中,观察到的自然与人文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赞美。

诗歌鉴赏:

《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中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乡间晨曦中的宁静与和谐,给人以清新之感。首句“行穿诘曲更崔嵬”便已将读者带入那曲折的山路,体现出高低起伏的地势,暗示着行旅的艰辛与美好。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半开柴门的野店,营造出一种朴素而温暖的场景,这里的“柴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描述,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代表着乡村的淳朴与宁静。

“皂荚树阴黄草屋”则通过自然意象,展现出一幅温馨的乡村画面,树木的阴影为简陋的草屋提供了遮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最后一句“隔篱犬吠出头来”则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的气息,狗的吠叫声使得这幅宁静的画面更具生活气息,似乎在告诉路人,尽管身处乡村,但生活依然充满活力。

整首诗在细腻的观察和简洁的语言中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与自然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穿诘曲更崔嵬:描述旅行的艰辛,曲折的道路和高耸的山峦。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
  • 野店柴门半未开:描绘乡间小店的朴素,柴门半开,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 皂荚树阴黄草屋:以自然意象展现生活的简单与和谐。
  • 隔篱犬吠出头来:狗的叫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使得整幅画面更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活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拟人:狗的吠叫似乎在与路人交流,增加了生活的趣味。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晨间的乡村景象,表现了对简单、纯朴乡村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皂荚树: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存在,树荫下的安静与阴凉。
  • 草屋:代表着乡村生活的简朴与朴素。
  • 犬吠:象征着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生动,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生活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行穿诘曲更崔嵬”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高耸的山峦
    • B. 曲折的道路
    • C. 乡村的宁静
    • D. 生活的艰辛
  2. 诗中提到的“皂荚树”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自然生命
    • C. 乡村的贫瘠
    • D. 乡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感悟。
  • 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但更加强调追求理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