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丹桂(中秋南湖赏月)》
时间: 2025-01-06 04:4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丹桂(中秋南湖赏月)
作者: 张鎡 〔宋代〕
玉为楼观银为地。秋到中分际。
淡金光衬水晶球,上碧虚千万里。
香风浩荡吹蟾桂。影落澄波底。
揭天箫鼓要诗成,任惊觉鱼龙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在南湖赏月的美丽景象。诗人用玉石和银色比喻搭建的楼阁和大地,象征着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地。秋天已到,正值中秋之际,淡淡的金色光辉映衬着清澈的水晶球,直通碧蓝的天空,遥远无际。香气四溢的风吹拂着桂花,影子投射在清澈的水波之上。激昂的箫鼓声响起,诗人渴望用诗歌来表达此时的心情,让周围的鱼龙在声响中惊醒。
注释
- 玉为楼观:玉石构成的楼阁,象征高贵和美丽。
- 银为地:银色的地面,指明亮的月光照耀下的土地。
- 淡金光:柔和的金色光辉。
- 水晶球:用来比喻明亮的月亮。
- 香风浩荡:香气四溢的风,形容桂花的芬芳。
- 揭天箫鼓:形容乐器的声音响亮,似乎要揭开天空般响亮。
典故解析
-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丰收。
- 桂花:桂花是中秋的象征,常与月亮、团圆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鎡,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借助明亮的月光和桂花的香气,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折丹桂》是一首描写中秋夜南湖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开篇用“玉为楼观,银为地”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明亮的月夜,眼前是璀璨的月光洒满大地,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景。
接下来的“淡金光衬水晶球,上碧虚千万里”,则通过对光线与空间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意象的层次感。金色的光辉映衬着圆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紧接着“香风浩荡吹蟾桂”,则通过香风与桂花的结合,增添了诗的香气与活力,表现出秋夜的静谧与生机。
最后两句“揭天箫鼓要诗成,任惊觉鱼龙睡”,诗人通过乐器的声音,寄托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渴望与追求,也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感悟。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中秋夜美好景色的赞美与内心的感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艺术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为楼观,银为地:用宝贵的材质比喻明亮的夜晚,突出夜空和大地的美。
- 秋到中分际:强调时间的特殊性,正值中秋。
- 淡金光衬水晶球:金色的月光映衬着清澈的月亮,表现出光的柔和与美丽。
- 上碧虚千万里:遥远的天空清澈而广阔,象征着无限的可能。
- 香风浩荡吹蟾桂:香风与桂花结合,形成生动的自然景象。
- 影落澄波底: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体现出静谧与和谐。
- 揭天箫鼓要诗成:诗人渴望借助音乐与诗歌创作,表达情感。
- 任惊觉鱼龙睡:表达音乐的力量,可以惊醒沉睡的生物,暗示诗歌的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为楼观”“银为地”,增强了视觉冲击。
- 拟人:如“任惊觉鱼龙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魅力。
主题思想:整体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赞美,抒发了对诗歌创作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桂花:象征清香与秋天的美好。
- 水波:象征宁静与和谐的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为楼观,银为地”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诗人的心情
B. 皎洁的月光与美丽的夜晚
C. 桂花的香味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香风浩荡吹蟾桂”中的“蟾桂”指的是什么? A. 水波
B. 桂花
C. 月亮
答案:B -
“揭天箫鼓要诗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大自然的愤怒
B. 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C. 对人们的批评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鎡的《折丹桂》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描绘了月夜的美丽,但张鎡更强调自然景色的细腻与音乐的感染力,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折丹桂》的全方位解读和学习材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