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製读后汉书诗
夏竦 〔宋代〕
昭公祥汉律,求比礼三千。
刻敝深文息,宽平治德全。
芳猷宣辅弼,馀庆茂忠贤。
方验来嘉瑞,仁矜理最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汉朝法治的赞美,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制度深深扎根于社会的文治之中。诗中提到的“祥汉律”指的是汉朝的法律制度,而“三千礼”象征着礼仪的丰富和重要。诗人希望通过刻苦深入的研究,能够达到一种宽厚和平的治理,充分体现德行。最后,诗中提到“仁矜理最先”,强调仁爱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注释:
- 昭公:指汉朝的昭帝,象征着贤明的统治者。
- 祥汉律:指汉朝的法制,表明法律的和谐与美好。
- 求比:寻求比较,指对礼仪的重视。
- 刻敝:深入研究、讨论。
- 芳猷:美好的德行和谋略。
- 仁矜:仁德和宽厚,强调道义和公正。
典故解析:
-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的史书,记载了汉朝的历史,诗中提到的“读后汉书”表明诗人对历史的重视。
- 三千礼:在古代,礼仪被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三千礼象征着礼制的复杂和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文才和学识著称。他的诗风格严谨,常常关注历史和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宋代士人对汉朝的法治和礼制有着深厚的敬意,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先王治国理念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汉朝的法律和礼制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贤明统治者的崇敬和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昭公祥汉律”引入,直接点明主题,昭帝的法治被视为楷模,体现了诗人对法律的信仰。接下来提到“求比礼三千”,进一步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显示出对社会道德的呼唤。
诗中“刻敝深文息,宽平治德全”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治理理念的理解,主张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来实现良好的统治,体现了文治的优先性。诗的后半部分则强调了对忠诚贤能之士的重视,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理想。
整首诗气韵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对社会的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昭公祥汉律:赞美汉朝昭帝的法治。
- 求比礼三千:强调礼仪制度的丰富和重要性。
- 刻敝深文息:深入研究,探索法律与礼的内涵。
- 宽平治德全:提倡宽厚的治理理念。
- 芳猷宣辅弼:美好的德行将传承和辅佐国家。
- 馀庆茂忠贤:愿国家昌盛,忠诚贤能之士受到重用。
- 方验来嘉瑞:以仁德来检验好的兆头。
- 仁矜理最先:强调仁爱与正义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芳猷宣辅弼,馀庆茂忠贤”,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法律比作治国的基础,隐喻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汉朝法治和礼制的赞美,强调了仁德与忠诚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律:象征着社会的公正与秩序。
- 礼仪:代表着道德与文化的传承。
- 仁德:象征着治理国家的根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昭公”指的是哪位皇帝?
A. 汉武帝
B. 汉昭帝
C. 汉宣帝 -
“三千礼”象征了什么?
A. 诗歌的数量
B. 礼仪的丰富性
C. 法律的复杂性 -
诗中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仁德和正义
B. 法律和制度
C. 礼仪与文化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夏竦的此诗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社会的理想,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忧虑。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汉书》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