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遥知白石室,松柏隐朦胧。
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
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
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白话文翻译:
我远远地知道那白石山的禅室,松树和柏树在朦胧中隐现。月亮落下时,我心中所想,仿佛云在闭目中生起。五更时分,钟声从高山传来,万尺高的水在空中悬挂。苔藓嵌在岩石之中,依稀有条小路可以通向那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遥知:远远就能知道。
- 白石室:指白石山上的禅房。
- 松柏:松树和柏树,常作为隐士和高洁的象征。
- 月落:月亮下落,暗示夜晚的时光。
- 心次:心中所思,心绪。
- 五更:夜深时分,指午夜后的时间。
- 钟隔岳:钟声从高山上传来。
- 万尺:形容极高,表示悬挂的水流。
- 苔藓:生长在岩石上的植物,通常象征古老和宁静。
- 径通:小路可以通向某处。
典故解析:
- 白石山:在古代文人中常被视为隐士修行之地,象征清静与高洁。
- 五更钟:古时寺庙清晨的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意象而著称。贾岛的诗多描写山水、隐逸生活,语言清新,情感细腻。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但风格更偏向于清幽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贾岛隐居期间写成,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景象与禅宗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他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宗教信仰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华山僧》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展示了贾岛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心灵的沉静。开头两句“遥知白石室,松柏隐朦胧”通过远观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白石山隐士生活的遐想,描绘出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那里的宁静与高洁。接下来的“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则通过对月落和云生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暗示着在自然景象中获得心灵的平静。
“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两句,描绘了高山与流水的壮丽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气息,仿佛在提醒人们,要在这辽阔的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一句“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则带有一种探索的意味,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积淀,而小径的隐现则暗示着通向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景,更反映了作者对心灵宁静的追求,体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遥知白石室:诗人远远地就能感知到那白石山的禅房,表现出与自然的亲近。
- 松柏隐朦胧:松树和柏树在朦胧中隐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月落看心次:月亮落下之时,心中所想的情景,如同云雾缭绕。
- 云生闭目中:闭上眼睛,仿佛能感受到云的存在,体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 五更钟隔岳:五更时分,远处传来的钟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山的遥远。
- 万尺水悬空:极高的水流似乎在空中悬挂,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
- 苔藓嵌岩所:苔藓生长在岩石上,象征着岁月的沉淀。
- 依稀有径通:小路依稀可见,隐喻着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月落”“云生”等意象,隐喻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对仗:诗中“遥知”与“闭目”“钟隔”与“水悬”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贾岛作为隐士对生活的思考,强调了山水与心灵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石室:象征隐士生活与清静。
- 松柏:代表高洁与坚韧。
- 月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思考。
- 云生:隐喻心灵的宁静与柔和。
- 五更钟:代表清晨时分的宁静与反思。
- 万尺水: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 苔藓:象征时间的积淀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贾岛的《寄华山僧》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城市生活
B. 自然山水
C. 战争场面
D. 宗教仪式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白石室”象征着___。
-
判断题:诗中的“苔藓嵌岩所”表达了对岁月的珍视。(对/错)
答案:
- B
- 隐士生活与清静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将贾岛的《寄华山僧》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宁静,但贾岛的诗更侧重于隐士的生活感悟,而王维则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者都体现了古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上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贾岛诗集注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