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才翁挽辞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55:36

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

浮名同逆旅,壮志负平生。

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

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铭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
浮名同逆旅,壮志负平生。
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
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铭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哀悼。诗中提到书法与谈天说地的风流,表现出文人间的交往与情谊。即使名声如同旅途中的浮云,壮志却被现实所压制。诗人感叹使者何时才能离去,长辈们已在迎接丧车,表现出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最后一句描绘了京口外的落日,照亮了迎接的旌旗,给人一种悲凉的美感。

注释:

  • 翰墨:指书法,文人的笔墨之道。
  • 风流:指风采与情趣。
  • 浮名:名声如浮云,意指不实的名声。
  • 壮志:指宏伟的志向。
  • 使节:指出使的官员或使者。
  • 丧车:指送葬的车。
  • 铭旌:指为故人所立的纪念标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政,重视经济改革与教育,文学上风格清新,善于用典。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安石挽悼一位朋友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友人风采的回忆,以及对壮志未酬的叹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哀伤。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苏才翁挽辞二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挽诗,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与哀痛。开篇以“翰墨随谈啸”引入,既展现了友人的才华,又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接着,诗人感慨“浮名同逆旅”,将名声与人生的旅途相提并论,显示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理想的追求。

“壮志负平生”则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他的壮志未能实现,似乎被现实所压制。接下来,“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最后一句“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铭旌”,将场景推向落日的余晖,给人一种沉重的美感,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感悟,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翰墨随谈啸:书法与谈笑风生的情景,表现了友人的才华与风采。
  2. 风流在弟兄:意指友人之间的情谊与风流韵事。
  3. 浮名同逆旅:名声如同旅途中的浮云,不实而虚幻。
  4. 壮志负平生:志向未能实现,内心的失落感。
  5. 使节何年去:询问使者何时能够出发,暗示对未来的茫然。
  6. 丧车故老迎:描述送葬的场景,表达对逝者的哀痛。
  7. 悠悠京口外:描绘京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
  8. 落日照铭旌:落日的余晖照射着纪念的旌旗,增添了诗的悲凉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浮云,强调其虚幻性。
  • 对仗:如“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落日”、“铭旌”传达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悲伤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翰墨:象征文人的才华与文化。
  • 浮名:象征虚幻的名声,反映人生的无常。
  • 壮志:象征理想与抱负。
  • 丧车:象征送别与哀伤。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翰墨随谈啸”中的“翰墨”指什么? A. 书法
    B. 画画
    C. 音乐

  2. “浮名同逆旅”中“浮名”指的是? A. 名声
    B. 财富
    C. 朋友

  3.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怀念与哀痛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王安石的挽辞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更强调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豪放,后者婉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