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47:56

虏入中原力不支,洛阳名胜浪相拥。

可怜挥麈人如璧,半夜排墙尚未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虏入中原力不支,
洛阳名胜浪相拥。
可怜挥麈人如璧,
半夜排墙尚未知。

白话文翻译:

敌人侵入中原,力量已显疲态;
洛阳的名胜风光,宛如潮水般涌来。
可怜那挥洒文采的人,如同美玉一般;
即使深夜排墙,仍然不知何时能见分晓。

注释:

  • :指侵略者,通常指外族或敌国的军队。
  • 中原:指华夏大地的核心区域,历史上多次成为战乱的中心。
  • 洛阳:古都之一,因其文化底蕴深厚而著名。
  • 可怜:可惜,表示对挥笔作诗之人的惋惜。
  • 挥麈:指挥笔写作,麈是古代文人的象征。
  • 如璧:比喻美丽的文人,璧是美玉的意思。

典故解析:

“虏入中原”可以联想到历史上多次外族入侵中原的事件,如金、元、清等朝代的战争。洛阳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传承。诗中提到的“挥麈人如璧”,则暗示了文人在动荡时代下的无奈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雪窗,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性格刚直,诗风豪放。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金人侵扰,国土沦丧。诗人以自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背景,抒发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史二首》中的这首诗,展现了刘克庄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故国命运的忧虑。开头两句描绘了敌军侵入中原的情景,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无奈的情绪。诗人通过“力不支”来突出敌人的疲态,暗示着战争的持久与激烈,同时暗示中原人民的苦难。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文人雅士的同情,写道“可怜挥麈人如璧”,这不仅是对文人美德的赞美,更是对他们在乱世中无力改变现状的惋惜。诗的最后一句“半夜排墙尚未知”,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历史循环的无奈,令人深感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通过“洛阳名胜”与“挥麈人”的对比,展现了历史变迁中的美与悲,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虏入中原力不支:敌军侵入中原,力量开始减弱,暗示战争的持久和人民的痛苦。
    • 洛阳名胜浪相拥:洛阳的名胜古迹被战争的浪潮所吞没,暗示文化的毁灭与历史的遗忘。
    • 可怜挥麈人如璧:对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表示同情,他们在动乱中仍然保持文采,但无力改变现状。
    • 半夜排墙尚未知: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连未来的命运都不清楚,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迷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人比作璧玉,突出其珍贵与稀有。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反映了文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象征外敌入侵,代表了战争与动荡。
  • 中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着历史的沧桑。
  • 洛阳名胜:象征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积淀。
  • 挥麈人:象征文人,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虏入中原”的意思是: A. 外敌侵入
    B. 和平时期
    C. 文化交流

  2. “可怜挥麈人如璧”中的“挥麈”指的是: A. 写作
    B. 战斗
    C. 休闲

  3. 诗中提到的“洛阳”是哪个朝代的古都? A. 汉
    B. 唐
    C. 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反映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咏史二首》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现实的直接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刘克庄。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诗词的深入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