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一》
时间: 2025-01-09 14:44:51意思解释
念奴娇 其一
作者: 秦观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门明月,天如水,正是人间佳节。
开尽小梅春气透,花烛家家罗列。
来往绮罗,喧阗箫鼓,达旦何曾歇。
少年当此,风光真是殊绝。
遥想二十年前,此时此夜,共绾同心结。
窗外冰轮依旧在,玉貌已成长别。
旧著罗衣,不堪触目,洒泪都成血。
细思往事,只添镜里华发。
白话文翻译:
月光普照千家,天空如水般清澈,正是人间的佳节。
小梅花已开尽,春天的气息弥漫,家家户户点燃花烛。
人们穿着华丽的衣裳,箫鼓声喧闹,直到天亮也未曾停歇。
年轻时的这番景象,真是无与伦比。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此时此夜,我们曾紧紧相依。
窗外的明月依旧在,而你的美貌却已渐渐变得陌生。
那件旧衣服再也不忍心触碰,泪水流淌,已如鲜血。
细想往事,镜中渐渐增添了白发。
注释:
- 千门明月:形容月光照耀千家万户,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 佳节:美好的节日,指的是元宵节或类似的庆祝活动。
- 绮罗:华丽的衣裳,象征着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 达旦何曾歇:形容欢庆夜晚,直到天亮也未曾停息。
- 共绾同心结:形容曾经的情谊,紧密相连。
- 洒泪都成血:表明对往事的深刻怀念与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代表作有《踏莎行》等。其词风细腻、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往事的追忆。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繁荣之际,节日的欢庆与个人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诗歌鉴赏:
《念奴娇 其一》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词作,展现了秦观对佳节的描绘与对往事的追忆。开篇以“千门明月,天如水”引入,透出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月光照耀万家,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场景。接着,词人描写了“开尽小梅春气透”的春天景象,暗示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而后,词人转向对往事的追忆,提及“遥想二十年前”,表现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那时的盛况与欢愉,如今已成追忆,窗外的明月依旧,却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令人唏嘘。尤其是“旧著罗衣,不堪触目,洒泪都成血”,通过对旧衣的描写,传达出深切的怀旧与失落感,情感愈加浓烈,令人动容。
整首词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示了词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失去的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赋予了作品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秦观作为词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门明月,天如水: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景象,营造出一幅宁静的节日画面。
- 正是人间佳节:点出所描绘的时间是节日,暗示人们的欢愉。
- 开尽小梅春气透:梅花的凋谢象征着春天的尽头,也暗示了美好的事物总有逝去的一天。
- 花烛家家罗列:形容家家户户在节日里点燃花烛,营造出喜庆气氛。
- 来往绮罗,喧阗箫鼓:描绘节日中人们穿着华丽、热闹的场面。
- 达旦何曾歇:突出欢庆气氛的持续,表现人们的兴奋。
- 少年当此,风光真是殊绝:感慨年轻时的美好时光,突显惋惜之情。
- 遥想二十年前:引入追忆的主题,表明时光的流逝。
- 共绾同心结:暗示曾经的亲密关系,表达对往事的深情。
- 窗外冰轮依旧在:明月依旧,但人事已非,反映时间的无情。
- 玉貌已成长别:表明对往日美好的怀念,增加了离别的苦涩。
- 旧著罗衣,不堪触目:对过去的怀念,旧衣物的触碰带来痛苦的回忆。
- 洒泪都成血:强调情感的深刻与悲痛。
- 细思往事,只添镜里华发:随着思绪的回忆,岁月在镜中反映出白发,象征着衰老与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天如水”形象地描绘了宁静的夜空。
- 对仗:如“来往绮罗,喧阗箫鼓”,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 拟人:将时间和情感具象化,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主题思想: 该词通过节日的欢愉与个人的怀旧形成对比,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感慨。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反映出对往事的追忆。
- 梅花:春天的象征,暗示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旧衣:代表过去的记忆与情感,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门明月”描绘的是哪个节日的场景?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春节
-
“洒泪都成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
- C. 失落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遥想二十年前”反映了什么?
- A. 诗人的年轻
- B. 诗人的未来
- C. 诗人的朋友
- D. 诗人的职业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秦观的《念奴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但秦观更加强调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失落,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李清照词选》
- 《秦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