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
时间: 2025-01-09 15:2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旗亭旧事,记曾经见汝,宝钗楼侧。
琼树两行谁最少,第一屏间白晰。
翠滑鸾靴,红香桃绶,绝艺千金直。
襄王筵上,缠头众里争掷。
今日白发何戡,青衫司马,仍会秋娘宅。
能得几回浑脱舞,清浅蓬莱非昔。
红豆村庄,菊花天气,沦落无人识。
枨枨逻逤,不堪听汝重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了昔日在旗亭的美好时光,曾在宝钗楼旁见过你。那两行美丽的琼树,谁较为稀少呢?第一屏风之间的白色清晰可见。你穿着翠绿的鸾靴,佩戴红色香桃的绶带,绝世的才艺如同千金般珍贵。在襄王的筵席上,众人争相投掷。可如今我已白发苍苍,青衫的司马仍旧在秋娘的宅邸相会。能有几次能如昔日那般舞动自如,清浅的蓬莱再也不是往日的模样。红豆村庄里,菊花盛开的季节,却无人识得。那枨枨的门铃声,让我不堪再听你重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旗亭:古代的酒楼、茶馆,供客人休息。
- 琼树:指美丽的树木,象征着美好。
- 翠滑鸾靴:指绿色光滑的靴子,代表华贵的装扮。
- 红香桃绶:红色的香桃色绶带,象征着美丽与高贵。
- 绝艺:指无与伦比的才艺。
- 襄王:指古代的王公贵族,代表着权势。
典故解析:
- 襄王筵:指历史上著名的宴席,常用以形容风雅的聚会。
- 青衫司马:指历史人物,象征才华与风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著名诗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人情世态,抒发个人情感,广受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与友人聚会时所作,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通过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开篇提到的“旗亭旧事”,唤起了对过去的回忆,尤其是在“宝钗楼侧”的邂逅,暗示着一种不再的美好。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繁华与热闹,尤其是对“翠滑鸾靴”和“红香桃绶”的描绘,突显了那时的奢华与艺术的绝艳。
诗中提及“今日白发何戡”,则直接引入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变化,白发不仅是衰老的标志,也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接下来的“青衫司马,仍会秋娘宅”,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惆怅,似乎即便重聚,昔日的辉煌已不再。
最后两句“红豆村庄,菊花天气,沦落无人识”则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思,尽管身处美景之中,却感到被冷落,内心的孤独感愈发显著。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清代词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旗亭旧事,记曾经见汝,宝钗楼侧:回忆在旗亭的往事,曾在宝钗楼旁见过你。
- 琼树两行谁最少,第一屏间白晰:琼树两行,谁最少?第一屏风间的白色清晰可见。
- 翠滑鸾靴,红香桃绶,绝艺千金直:你穿着华美的靴子,佩戴着珍贵的绶带,才艺如同千金般珍贵。
- 襄王筵上,缠头众里争掷:在襄王的宴席上,众人争相投掷,热闹非凡。
- 今日白发何戡,青衫司马,仍会秋娘宅:如今我已白发苍苍,与青衫的司马仍在秋娘的宅邸相会。
- 能得几回浑脱舞,清浅蓬莱非昔:能有几次如昔日那般自由舞动,清浅的蓬莱已不再。
- 红豆村庄,菊花天气,沦落无人识:红豆村庄里,菊花盛开的季节,却无人识得。
- 枨枨逻逤,不堪听汝重摘:那门铃声,让我不堪再听你重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绝艺”比作“千金”,强调才艺之珍贵。
- 对仗:如“翠滑鸾靴,红香桃绶”,在字面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沦落无人识”,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突显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忆往昔的美好与对现实的深刻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旗亭:象征着往日的欢聚与美好。
- 琼树:代表着美丽、纯洁的事物。
- 翠滑鸾靴:象征着华贵与高雅。
- 红豆:常用于表达相思之情。
-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长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衫司马”指代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司马炎
D. 司马昭 -
诗中提到的“琼树”象征什么? A. 劳动
B. 纯洁与美好
C. 友情
D. 财富 -
下列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A. “襄王筵上,缠头众里争掷”
B. “今日白发何戡”
C. “能得几回浑脱舞”
D. “红豆村庄,菊花天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秦观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念奴娇》都涉及对时光的感慨,但《水调歌头》更侧重于对月的思考,而《念奴娇》则着重于对人和过往的怀念。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