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十五夜宋蓼天太史招饮以雨不克赴少顷月出同纬云鲁望两弟暨曼殊小饮寺寓九叠前韵》
时间: 2024-09-19 20:43: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十五夜宋蓼天太史招饮以雨不克赴少顷月出同纬云鲁望两弟暨曼殊小饮寺寓九叠前韵》 ——陈维崧
吾生万事,沈思遍都似今宵之月。只到圆时期便左,揉得愁成乱发。此夜西园,故人东阁,迟我情偏切。冲泥无计,车轮腹转难歇。少顷皓魄东升,海天一碧,世界都轩豁。燕市且须谋一醉,难得铜街泼雪。丝竹颠狂,弟兄歌叱,碎拗金鞭折。知他何处,笛声缕缕凄绝。
白话文翻译:
我这一生万般事物,都像今晚的明月一样沉思。直到圆月之时,愁苦化为一头乱发。这一夜在西园,故人在东阁,难以遏制我浓重的情感。冲破泥泞无计可施,车轮转动也难以停歇。稍后,皓月东升,海天一片碧蓝,世界都显得开阔。燕市里要谋求一醉,难得在铜街上泼雪的美景。丝竹声颠狂,兄弟们歌声嘹亮,金鞭折断的声音也在耳边回荡。可知他在何处,笛声缕缕传来,凄绝动人。
注释:
- 沈思:深沉思考,沉浸在思绪中。
- 圆时期:圆满的时刻,这里指的是月圆之夜。
- 西园、东阁:指代聚会的地方,西园与东阁形成对比,体现出对故人的思念。
- 冲泥:形容在泥泞中前行的艰难。
- 皓魄:明亮的月亮。
- 燕市:指的是市集,暗示繁华热闹的场景。
- 丝竹:乐器的总称,常用来形容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60-1730),字景星,号云洲,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丽,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为题材,作品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十五夜,正值中秋佳节,诗人因受到太史的邀请而未能赴宴,心中惆怅,借月色抒发对故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以中秋之夜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引发了他对生活和友人的思考。起首以“吾生万事”引入,展现了诗人沉思的状态,紧接着“只到圆时期便左,揉得愁成乱发”则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变迁。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此夜西园,故人东阁”,将个人情感和环境结合起来,突显了孤独的心境。诗人希望能与友人共度佳节,但因故未能如愿而心生惆怅。随着“少顷皓魄东升”,月亮的升起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但诗人仍然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失落。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情感的深邃和细腻,展现了陈维崧作为清代词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吾生万事,沈思遍都似今宵之月。”:诗人通过月亮的形象,引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 “只到圆时期便左,揉得愁成乱发。”: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愁苦的情绪积累。
- “此夜西园,故人东阁,迟我情偏切。”:通过空间的对比,强调对故人的思念。
- “冲泥无计,车轮腹转难歇。”:描绘了生活的艰难和无法停歇的状态。
- “少顷皓魄东升,海天一碧,世界都轩豁。”:月亮的升起带来光明,但内心的孤独依然存在。
- “燕市且须谋一醉,难得铜街泼雪。”:希望借酒消愁,但现实的无奈让他感到失落。
- “丝竹颠狂,弟兄歌叱,碎拗金鞭折。”:音乐和兄弟的欢声笑语中,透出一种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 “知他何处,笛声缕缕凄绝。”:最后以笛声的凄绝,表现出深沉的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种种比作“今宵之月”,突出情感的复杂。
- 对仗:如“西园”和“东阁”,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
- 拟人:赋予月亮和音乐以情感,使读者更容易共鸣。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中秋夜的月色,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思与感慨。
- 西园、东阁:展示聚会的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
- 丝竹:象征欢乐与美好,但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笛声:传达出一种凄美的情感,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皓魄”指的是: A. 太阳
B. 明亮的月亮
C. 星星
D. 云彩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未能赴宴? A. 生病
B. 雨天
C. 忙于工作
D. 其他原因 -
诗中提到的“燕市”主要指: A. 一个城市
B. 一种饮料
C. 市集或集市
D. 一个节日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情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主题,展现对月亮的赞美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陈维崧与李清照的词作中,都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友情的眷恋,但陈维崧的词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孤独感,李清照的词则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相关的古诗词集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