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诉衷情·闲中一卷圣贤书
作者: 张抡 〔宋代〕
闲中一卷圣贤书。
耽玩意。
潜心要游阃奥,
须是下工夫。
今何异,古何殊。
本同途。
若明性理,一点灵台,
万事都无。
白话文翻译:
在闲暇时读一本圣贤的书籍,
我沉浸其中。
若想深入探讨其中奥妙,
就必须下功夫。
今天与古时有何不同呢?
其实出发点是一样的。
如果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
只需一点灵光,
万事都将不再困扰。
注释:
- 闲中:在闲暇时。
- 圣贤书:指经典的哲理书籍,通常是儒家、道家的著作。
- 耽玩意:沉浸于某种事物。
- 阃奥:深奥的道理或真理。
- 工夫:功夫,努力,时间。
- 性理:事物的本性和道理。
- 灵台:灵魂的明亮之处,指心灵的明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圣贤书”可指《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强调学习和思考的价值。诗人提到的“明性理”反映了儒道思想中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强调理解事物本质后,便能心安理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抡,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诗词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经典文学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学术氛围浓厚,文人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和探讨成为一种风潮。诗人通过对书籍的热爱,表达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诉衷情·闲中一卷圣贤书》是一首表达对经典书籍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之作。诗中以“闲中一卷圣贤书”开篇,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显现出一种轻松而又深刻的学习氛围。通过对书中深奥道理的探讨,诗人强调,想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就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这种观点与传统儒家思想相契合,体现出诗人对于学问的敬畏和追求。
接下来的“今何异,古何殊”则引导读者思考古今的联系,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始终如一。最后两句“若明性理,一点灵台,万事都无”更是将整首诗的哲理升华,表达出一种明白道理后,一切烦恼都将消散的豁达心态。这种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体现,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闲中一卷圣贤书:在空闲时阅读一本经典书籍,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 耽玩意:沉迷于书本的内容,突显出诗人对书籍的热爱。
- 潜心要游阃奥:想要深入探讨书中深奥的道理。
- 须是下工夫:强调要想理解,就必须付出努力。
- 今何异,古何殊:思考当下与古代之间的差异。
- 本同途:其实追求智慧的道路是相同的。
- 若明性理,一点灵台:若能明白事物的本质,心灵就会豁然开朗。
- 万事都无:一切烦恼和问题都将不再存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今的对比,突出追求智慧的恒久性。
- 比喻:将理解事物的过程比喻为“明性理”,形象地展现出智慧的光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经典学习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古今智慧的思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努力学习和内心明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贤书:象征智慧与学习。
- 灵台:象征心灵的明净与智慧的启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贤书”主要指什么? A. 小说
B. 经典哲理书籍
C. 诗歌
D. 旅行书籍 -
诗人认为想要理解书中的道理需要什么? A. 天赋
B. 经验
C. 努力
D. 直觉 -
诗中提到的“万事都无”指的是什么状态? A. 生活烦恼
B. 学习困难
C. 心灵宁静
D. 经济压力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表达对人生和思乡的深刻思考。
- 《登高》 杜甫:体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与张抡的《诉衷情》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但着重于情感的抒发,二者在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