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4-09-19 20:55:22

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

五行造化太幽微。

颠倒难穷妙理。

遇此急须进火,速修犹恐迟迟。

茫茫何处问天机。

要悟须凭师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
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
遇此急须进火,速修犹恐迟迟。
茫茫何处问天机。要悟须凭师指。

白话文翻译:

在冬至这一天,阳光刚刚开始复苏,炉火的光芒照亮了帘子和房间。五行的变化和造化的奥秘深邃微妙,难以穷尽其妙理。此时应当急忙添火,快点修炼,生怕耽误了时机。在茫茫的天地之间,哪里去询问天机?要领悟这些道理,必须依靠老师的指引。

注释:

  • 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阳光开始回升的时刻。
  • 一阳初动:指阳气的复苏。
  • 鼎炉:这里指的是炼丹或修炼的炉子。
  •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古代哲学中用以解释自然现象。
  • 颠倒难穷妙理:形容那些深奥的道理难以穷尽。
  • 急须进火:指在修炼中要抓紧时间。
  • 天机:指宇宙的奥秘和道理。
  • 师指:指老师的教导和指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抡,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具体生平不详。其诗歌作品多表现道教哲学,注重对自然与宇宙的思考,风格清新洒脱,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西江月》创作于冬至时节,反映了道教对自然变化和修炼的重视。冬至作为一年中最短的一天,象征着阴极而阳生,暗示着新生和希望的开始。此诗意在提醒修行者抓住时机,勤奋修炼。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冬至这一节气,传达了自然与修炼之间的密切联系。冬至时节,阳光开始复苏,给人以希望的象征,而“鼎炉光满帘帏”则暗示着修炼的环境和氛围。诗人引用了五行和道教的思想,体现了对宇宙法则的思考,强调了“妙理”的深邃与难以穷尽。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却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修行的迫切。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提醒修行者在大好时光中不可懈怠,必须抓紧时间修炼,以免错失良机。同时,诗的最后一句“要悟须凭师指”,强调了师承的重要性,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师道的尊重。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生命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深刻思考,读者在细品其中时,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容而坚定的修行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冬至一阳初动:在冬至这一天,阳光刚刚开始复苏,暗示新的开始。
  2. 鼎炉光满帘帏:炼丹炉火光映满四周,象征修行氛围的浓厚。
  3. 五行造化太幽微:五行的变化和造化的道理深奥难懂。
  4. 颠倒难穷妙理:形容这些道理的复杂,难以穷尽。
  5. 遇此急须进火:此时应当及时添火,抓紧修行。
  6. 速修犹恐迟迟:快点修炼,生怕耽误了最佳时机。
  7. 茫茫何处问天机:在茫茫宇宙中,哪里能询问宇宙的奥秘?
  8. 要悟须凭师指:要领悟这些道理,必须依靠老师的指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修行过程相结合,寓意深远。
  • 对仗:如“急须进火”与“速修犹恐迟迟”,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状态,增强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变化与修行的主题,强调时机的重要性和师承的必要性,表达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深入理解和对修行者的鞭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至:象征阴阳转换和新生。
  • 鼎炉:代表修行和炼化的过程。
  • 五行:象征自然法则的复杂与深奥。
  • :代表修炼的热情和紧迫感。
  • :象征知识与智慧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冬至象征什么? A. 阴极
    B. 阳生
    C. 自然法则
    D. 修行

  2. 诗中提到的“鼎炉”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炼丹或修炼的炉子
    C. 家具
    D. 灯具

  3. 诗中强调修炼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 A. 时间有限
    B. 知识丰富
    C. 自然变化
    D. 文化传承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较张抡的《西江月》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但张抡更侧重于道教哲学的修行,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人生的洒脱。两者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选》
  • 《道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