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至象山得邑西山谷佳处暇日过游因其亭榭泉木离为十咏 蓬莱泉》
时间: 2025-01-01 14:47: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余至象山得邑西山谷佳处暇日过游因其亭榭泉木离为十咏 蓬莱泉
作者: 林旦 〔宋代〕
诗歌内容:
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
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乳滴岩花润,苔封石字斑。
空令千载后,犹复望三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欲采药于瀛洲,乘小舟出海,却再也不愿返回。海中虽然富饶如黄金般的美好,但在那遥远的地方,只有故井仍在此世存在。岩石上的滴水滋润着花草,青苔封住了石头上的字迹。纵使千年之后,诗人仍会向往那三座山峰。
注释:
- 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人间理想的生活和逍遥自在。
- 扁舟:小船,强调诗人的孤独与渺小。
- 黄金成海外:比喻海洋的富饶与美丽。
- 故井:指的是人间的旧事物,象征着留存的记忆。
- 乳滴岩花润:岩石上的水滴滋润着花草,描绘自然之美。
- 苔封石字斑:青苔覆盖了石刻的字迹,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三山:常指蓬莱、方丈、瀛洲等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热爱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象山之时,正值闲暇之日,因而灵感迸发,写下了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向往。
诗歌鉴赏:
《蓬莱泉》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的开头以“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引入,表达了诗人希望寻求超脱生活的愿望,透出一丝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黄金的比喻,不仅象征着海洋的美丽,更隐含了对物质世界无尽的渴望与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乳滴岩花润,苔封石字斑”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精致而又宁静的自然世界,水滴滋润花草,苔藓掩盖字迹,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空令千载后,犹复望三山”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虽身处尘世,但心中始终向往那理想的境地,仿佛三山永远是他追寻的目标。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间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永恒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
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寻求超凡脱俗的生活,乘小舟前往理想的地方,却不愿意回头。 -
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通过“黄金”比喻海洋的美好,表明那是与世无争、充满魅力的地方,而人间的“故井”则显得孤独。 -
乳滴岩花润,苔封石字斑。
描绘大自然的细腻与美丽,水滴滋润着花草,象征着生命的生机;青苔覆盖的石字则暗示着历史的沉淀。 -
空令千载后,犹复望三山。
尽管时间流逝,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依旧不变,三山象征着美好与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洋比作“黄金”,强调其珍贵与美丽。
- 拟人:水滴润花,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感情的真实。
- 对仗:如“乳滴岩花润,苔封石字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间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瀛洲:象征理想与仙境。
- 扁舟:象征孤独与渺小。
- 黄金:象征美好与珍贵。
- 岩花:象征自然生命的美丽。
- 三山:象征理想与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瀛洲”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富饶的土地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热爱与向往
C. 恐惧与逃避 -
“苔封石字斑”中的“苔”指的是什么? A. 花草
B. 青苔
C. 岩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山水自然的美。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但情感更为奔放,展示出不同风格的山水诗。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