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越添监连日惠诗不能尽继匠手次唐律韵以》

时间: 2025-01-04 08:04:04

马口为衔不自宁,辙环唯笔可深耕。

门迎沧海襟期阔,地带天潢句法清。

吾道本无青白眼,世情休欢短长檠。

珠玑肯袖来昌谷,不道陈人畏后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口为衔不自宁,辙环唯笔可深耕。
门迎沧海襟期阔,地带天潢句法清。
吾道本无青白眼,世情休欢短长檠。
珠玑肯袖来昌谷,不道陈人畏后生。

白话文翻译:

马嘴上叼着的东西却不能安宁,车辙的环形只有笔墨可以深入耕耘。
大门迎着浩瀚的海洋,胸怀自然的广阔,句法自然流畅。
我的道理本没有青白之分,世情也不应因短长而欢喜。
珍珠和美玉愿意从袖中流出,不在乎陈旧的人畏惧年轻人。

注释:

  • 马口为衔:马口衔着的东西,指马嘴上叼着的东西,象征着执着。
  • 辙环唯笔:车辙的环,表示行车的痕迹,唯有笔墨可以深入耕耘,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 沧海:指广阔的海洋,象征着胸怀和境界的宽广。
  • 青白眼:比喻对事物的偏见或局限观点。
  • 世情休欢:世俗的情感不必因短长而欢喜。
  • 珠玑肯袖:珍贵的珠宝愿意从袖中流出,象征着才华的流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富有哲理性,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人文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与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态度与创作理念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注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整体上展现了曹彦约对创作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开篇以“马口为衔不自宁”引入,暗示了对内心不安的感受,接着用“辙环唯笔可深耕”强调了写作的力量和重要性。这种对比突出了文学创作在个体生命中的重要性,令读者感受到一种紧迫感与使命感。

接下来的“门迎沧海襟期阔,地带天潢句法清”则展现了诗人胸怀广阔的境界与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文学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意象丰富,海洋象征着无尽的可能性与广阔的视野,句法清晰又体现了诗人的才华与修养。

而“吾道本无青白眼”一句则传达出一种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诗人不愿被世俗的偏见所束缚,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人性的理解。最后两句“珠玑肯袖来昌谷,不道陈人畏后生”,不仅表达了对才华的自信,也反映了对年轻人潜力的肯定,似乎在鼓励当下的年轻人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水准,更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关心社会与他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马口为衔不自宁:马嘴中叼着的东西,无法让它安宁,表达了对内心不安的感受。
  2. 辙环唯笔可深耕:车辙的印记只能用笔去深刻耕耘,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
  3. 门迎沧海襟期阔:大门迎接浩瀚的海洋,象征着胸怀宽广的理想。
  4. 地带天潢句法清:地带天潢,句法清晰,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追求与自信。
  5. 吾道本无青白眼:道理本无偏见,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
  6. 世情休欢短长檠:世俗情感不应因短长而欢喜,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7. 珠玑肯袖来昌谷:才华愿意流露,象征着诗人的自信与对年轻人潜力的认可。
  8. 不道陈人畏后生:不在乎陈旧的人对年轻人的畏惧,鼓励年轻人追求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沧海”比喻广阔的理想。
  • 对仗:如“门迎沧海”和“地带天潢”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加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个人创作与人生理想的追求,强调在世俗纷扰中保持自我,勇于面对未来,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口:象征着执着与不安。
  • 沧海:象征广阔的胸怀与理想。
  • 珠玑:象征才华与内涵。
  • 青白眼:象征偏见与局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辙环唯笔可深耕”表达了什么?

    • A. 写作的无用
    • B. 写作的重要性
    • C. 车辙的意义
  2. “吾道本无青白眼”中“青白眼”指的是什么?

    • A. 眼睛的颜色
    • B. 对事物的偏见
    • C. 诗人的视力
  3. 诗中提到的“珠玑”象征着什么?

    • A. 钱财
    • B. 才华
    • C. 友谊

答案:

  1. B (写作的重要性)
  2. B (对事物的偏见)
  3. B (才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社会与个人理想,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了个体在面对人生短暂时的豪情,虽主题不同,但都传达了对理想与追求的执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