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总干嘉父以果斋求诗为赋二章》

时间: 2025-01-21 08:35:55

偶向斋名见一斑,其中蓄德尚多端。

讲明自有安心要,出处还须中节看。

持以赠君成我拙,归而求此有兄难。

当年射策对间意,暴虎如由胆亦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向斋名见一斑,其中蓄德尚多端。
讲明自有安心要,出处还须中节看。
持以赠君成我拙,归而求此有兄难。
当年射策对间意,暴虎如由胆亦寒。

白话文翻译

偶然在斋名中看到了一些片段,其实蕴藏的德行却是丰富多样的。
阐述道理自有安定的要义,出处还需要从中节来看。
将这些赠送给您,只是我的拙作,回去后再求取此道却有些困难。
当年在射策比赛中对答的情意,面对凶猛的虎豹,心中也不免感到寒意。

注释

  • 斋名: 指的是书房或修身养性的地方,寓意高洁的志向。
  • 德尚多端: 德行方面有许多方面和变化。
  • 安心要: 安心的要义、道理。
  • 中节看: 从中和节制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 持以赠君: 以此作为礼物赠送给您。
  • 成我拙: 使得我的拙劣之作得以成形。
  • 兄难: 指的是有兄长或朋友的困难。
  • 射策: 古代的一种诗歌应试方式。
  • 暴虎如由: 暴戾的老虎,让人感到恐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以其诗词清丽而具哲理见称,常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道理的探求。其诗风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融汇了儒家思想与个人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曹彦约与朋友交往之际,朋友以果斋为名,向其求诗。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回应,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创作能力的谦逊态度,表现出在文化交流中的思索和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篇渗透着一种对文化与德行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偶向斋名见一斑”引入,表明作者在斋室中偶然看到了某种德行的片段,暗示了文化的博大与深邃。接着,诗人指出,阐明道理的关键在于“安心”,显示出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内心的安宁的向往。中段提到赠君之作,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身才能的谦逊,而“兄难”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困惑。

最后两句“当年射策对间意,暴虎如由胆亦寒”则回溯到昔日的经历,表现了在激烈竞争中面对困难时的脆弱与恐惧,情感上形成对比,突显出人性中的脆弱与对成功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传达了作者对人生、文化与友谊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理想与局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向斋名见一斑:偶然在书房的名号中看到一些片段,暗指对文化的初步理解。
  2. 其中蓄德尚多端:其中蕴含的德行多样而丰富,表明文化内涵的广博。
  3. 讲明自有安心要:阐述道理自有其安定的原则,强调内心的平和。
  4. 出处还须中节看:事物的出处需要从中和与节制的角度来理解。
  5. 持以赠君成我拙:将这些道理作为礼物赠送给您,表现作者的谦卑。
  6. 归而求此有兄难:回去后再去追求这些道理,却感到困难重重。
  7. 当年射策对间意:追忆当年在射策中与人对答的情义。
  8. 暴虎如由胆亦寒:面对强敌,心中不免感到寒意,表现出对竞争的畏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化的理解比喻为斋名中的一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知识的深邃。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添了韵律感。
  • 反问:通过对“兄难”的提及,表现出对友人关怀的疑问与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文化、友谊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道理的追求与对自身局限的自省,展现出一种既追求理想,又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斋名:象征着高洁的志向与文化追求。
  • :代表着道德与修养,体现了个人内在的价值观。
  • 安心: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把握。
  • 暴虎:象征着外界的压力与挑战,表现了人面对竞争的恐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偶向斋名见一斑”中的“斋名”指什么? A. 书房或修身的地方
    B. 一种水果
    C. 一种动物
    D. 一种乐器

  2. 诗中提到“暴虎如由胆亦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恐惧
    C. 兴奋
    D. 平静

  3. 诗中的“兄难”指的是作者面对什么困难? A. 兄弟的困境
    B. 文化的追求
    C. 创作的难题
    D. 友谊的挑战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探讨了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 《赠友人》(王之涣):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与关心。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本诗的对比,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体的孤独与悲伤,而本诗则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曹彦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