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烟
作者: 鲍之蕙 〔清代〕
原文展示:
夕阳才下远峰颠,
漠漠平芜起暮烟。
度水一痕疏复密,
随风千缕断还连。
花间杂雾迷归鸟,
柳外和云锁客船。
最是沧江收钓处,
溟濛无际晚晴天。
白话文翻译:
夕阳刚刚落下远处的山峰,平坦的田野上升起一层层的暮烟。水面上波纹的痕迹时稀时密,随风而动,时断时连。花丛中雾气弥漫,归来的鸟儿也看不清去路;柳树外的云雾缭绕,客船被锁在了雾中。最美的地方是沧江收鱼的地方,四周一片朦胧,天边的晚霞与晴空交融。
注释:
字词注释:
- 漠漠: 形容朦胧、模糊的样子。
- 度水一痕: 形容水面上波纹的痕迹。
- 千缕: 形容细长而多的样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沧江”指的是长江或某条大江,象征着广阔的水域和渔民的生活。江河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孤寂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之蕙,清代诗人,生平不详,擅长描写自然景色,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以女性视角表现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可能是鲍之蕙在一个傍晚时分,凭窗远眺,心中生发出的感慨,反映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晚烟》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诗的首联“夕阳才下远峰颠,漠漠平芜起暮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郁,描绘了夕阳落下的瞬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诗中通过对水面波纹和随风而动的暮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这种细腻的观察,使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两联提到的“沧江收钓处,溟濛无际晚晴天”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宽广与自由,似乎在说生活的尽头是另一种开始,暗示着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才下远峰颠: 描绘夕阳刚刚落下的景象,远方的山峰轮廓分明。
- 漠漠平芜起暮烟: 田野上升起的暮烟,给人一种模糊而宁静的感觉。
- 度水一痕疏复密: 水面波纹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随风千缕断还连: 风中烟雾的缭绕,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联系。
- 花间杂雾迷归鸟: 雾气弥漫中,归来的鸟儿迷失方向,象征对归属和依恋的思考。
- 柳外和云锁客船: 柳树与云雾的交织,给人一种被困的感觉,暗示人生的困境。
- 最是沧江收钓处: 这里是诗人最喜欢的地方,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安详。
- 溟濛无际晚晴天: 描绘了一种无限的宁静,暗示生活的广阔与可能。
修辞手法:
- 比喻: 把水面波纹比作“度水一痕”,形象生动。
- 拟人: “归鸟迷归”赋予鸟儿人性,表达归属感的缺失。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黄昏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 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 暮烟: 代表着朦胧与无常,暗示对未来的迷茫。
- 归鸟: 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客船: 代表着人生旅途中的漂泊与不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什么时间段?
- A. 清晨
- B. 中午
- C. 黄昏
- D. 午夜
-
“随风千缕断还连”中的“千缕”指的是什么?
- A. 水波
- B. 烟雾
- C. 细雨
- D. 花瓣
-
诗中提到的“沧江”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孤独
- B. 生活的繁忙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生的旅程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隐逸与静谧的感觉;而鲍之蕙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生活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 也是反映思乡情的作品,但鲍之蕙的《晚烟》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鲍之蕙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