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井梧淅沥鸣,榴枕寥萧冷。万籁此阒寂,雨滴清秋静。啼螀怨寒丛,月槛收残影。吟馀玳瑁筵,梦入虚无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雨景。雨声轻轻地敲打着井边的梧桐树,榴花旁的枕头也显得冷清寂寞。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雨滴在秋夜中轻轻落下。虫鸣在寒冷的丛林中显得怨恨,月光下的栏杆收起了残影。吟唱过后,玳瑁制成的筵席上,梦境进入了一片虚无的境地。
注释:
- 淅沥鸣:形容雨声细微而清脆。
- 榴枕:指石榴花的枕头,意指环境的冷清。
- 万籁:指一切声音,此处形容四周的寂静。
- 啼螀:指蟋蟀的鸣叫。
- 玳瑁筵:古代用玳瑁制成的筵席,象征奢华和梦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1711-1799),即乾隆皇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他不仅是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文采斐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的秋季,诗人在雨夜中感受到孤独与清冷,反映了他在政务繁忙之余的内心独白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夜雨》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意境展现了秋雨夜的静谧与孤独。诗的开头,以“井梧淅沥鸣”引入,细腻的雨声与梧桐树的相互映衬,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诗人以“榴枕寥萧冷”形容环境的冷清,暗示着内心的孤独。诗中“万籁此阒寂”一句,将寂静的氛围推向极致,似乎所有的声音都被雨声吞没。紧接着,虫鸣声带有怨恨,传达出对寒冷的无奈与惆怅。
在“月槛收残影”中,诗人用“月槛”给人以清冷的意象,月光映射出的影子似乎也变得不再鲜明,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消逝。最后,诗句“吟馀玳瑁筵,梦入虚无境”则将人从现实带入梦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隐含着一种无奈与虚无感。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给人以深思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井梧淅沥鸣:描写雨声如细语般轻轻敲打梧桐。
- 榴枕寥萧冷:榴花旁的枕头显得孤单冷清,暗示孤独。
- 万籁此阒寂:四周静谧,无声无息,雨声成为唯一的声音。
- 雨滴清秋静:雨水在秋夜中落下,增添了宁静的气氛。
- 啼螀怨寒丛:蟋蟀的鸣叫中透出对寒冷的怨恨。
- 月槛收残影:月光下的影子变得模糊,象征失去。
- 吟馀玳瑁筵:吟唱后,象征奢华的筵席似乎已无所归。
- 梦入虚无境:梦境进入空灵的境界,展现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比作细语,增强诗的感性。
- 拟人:虫鸣被赋予怨恨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如“啼螀怨寒丛,月槛收残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致的描写传达了秋夜雨中的孤独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 雨声:象征孤独与沉思。
- 榴花:代表美好而又脆弱的事物。
- 月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梦境:象征理想与逃避现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籁此阒寂”意指什么? A. 一切声音都消失了
B. 只有雨声在响
C. 夜晚的虫鸣声
答案:A -
“啼螀怨寒丛”中的“怨”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愤怒
答案:B -
诗中“梦入虚无境”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现实的满足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秋夜雨》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以夜晚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思乡的感受,但《秋夜雨》更侧重于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月夜忆舍弟》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论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