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罗季能章成父张子直登樊城制胜楼》
时间: 2024-12-29 16:35:09意思解释
同罗季能章成父张子直登樊城制胜楼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避愁聊复上层楼,上到层楼转更愁。
杳杳青烟榆夹塞,鳞鳞翠浪麦平畴。
山连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
立尽栏干夜领会,沧波渺处起沙鸥。
白话文翻译:
为了躲避烦恼,我再次登上了高楼,然而上了高楼却更加愁苦。
远处青烟缭绕,榆树夹道而生,涌动的翠绿波浪铺满了麦田。
山脉连绵起伏,直通楚地,足有三千里,地理上隔断了中原,四百个州。
我站在栏杆边,夜幕低垂,心中领悟着这份孤独,
远处的波涛翻涌,沙鸥在空中起伏。
注释:
- 避愁: 躲避忧愁。
- 层楼: 高楼。
- 杳杳: 形容远而无边的样子。
- 鳞鳞: 像鱼鳞一样,形容波浪起伏。
- 楚甸: 指楚地,古地名。
- 中原: 中原地区,历史上指中国的中心平原。
- 沧波: 大海的波涛,泛指水面。
- 沙鸥: 沙鸥,海鸥的另一种叫法,常用来象征孤独的游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景山,号月华,北宋诗人,著有《李曾伯集》。其诗风简洁清新,情感真挚,善于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李曾伯登楼之际,可能是为了抒发对故国的思念与个人的愁苦,结合了自然景象与自身情感的交融。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高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起初,诗人希望通过登高望远来逃避内心的烦恼,然而事实却是“上到层楼转更愁”,这一句展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落的心理变化。接下来的描写中,远方的青烟和麦田的波浪,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但在诗人眼中却是无尽的孤寂和愁绪。
“山连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此句用地理上的遥远来比喻心灵的隔阂,暗示诗人心中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诗人通过山水的辽阔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也突显了个体的渺小。最后一联“立尽栏干夜领会,沧波渺处起沙鸥”,在夜色中,诗人静静地思索,沧海波涛与孤飞的沙鸥,象征着他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这种情感的升华,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避愁聊复上层楼: 诗人想要通过登高来避开烦恼。
- 上到层楼转更愁: 然而登高后,看到更辽阔的世界,反而愁苦加深。
- 杳杳青烟榆夹塞: 远处的青烟缭绕,榆树两旁,描绘了宁静的自然。
- 鳞鳞翠浪麦平畴: 翠绿的麦田如鱼鳞般起伏,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山连楚甸三千里: 形容山脉连绵,遥远的楚地。
- 地隔中原四百州: 说明中原地区的广袤,隐喻与故乡的遥远。
- 立尽栏干夜领会: 站在栏杆边,夜幕低垂,体会到孤独与思考。
- 沧波渺处起沙鸥: 远处水波翻滚,沙鸥在空中翱翔,象征孤独的游子心情。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上层楼”和“转更愁”,形成对比。
- 比喻: “鳞鳞翠浪”,将波浪比作鱼鳞,形象生动。
- 意象: 利用自然景象传递情感,形成独特的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辽阔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层楼: 代表逃避与思索的地方。
- 青烟: 代表遥远与宁静。
- 麦田: 象征生机与希望。
- 沙鸥: 代表孤独与游子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层楼”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逃避烦恼的希望
C. 孤独的象征
D. 远方的景象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A. 描绘自然景象
B. 直接叙述
C. 对比与比喻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登高》: 同样是通过登高表达诗人的感慨,关注的是个人的遭遇与国事。
- 《登鹳雀楼》: 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展现了更广阔的视野与胸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