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一段太清境》
时间: 2025-01-01 12:37: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一段太清境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
栖鸟不安巢。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
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
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
似向曲中嘲。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白话文翻译:
一段清幽的境地,究竟是谁幻化而成的台阶和坳地?
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清爽的气息逼近我的霜衣。
只见人间的景象,像夜晚又似非夜晚,
栖息的鸟儿不安于巢。
我认得这是尘世,禁鼓在二更敲响。
最让我欣赏的,是竹下和梅梢的景色。
几户人家,酒醉的儿女不如这蓬茅的闲适。
是谁在三弄琴声,不顾骚人的幽情,
似乎在嘲讽曲中的意境。
长啸吟唱赤壁之事,手中有酒却没有美食。
注释:
字词注释:
- 太清境:清幽的境界。
- 阶坳:台阶和小凹地。
- 爽气:清爽的空气。
- 二更:夜晚的第二更,约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朱户:红色的门,指富贵人家的居所。
- 蓬茅:形容简陋的草屋。
典故解析:
- 赤壁:指赤壁之战,后又成为文人吟诵的对象,象征壮志未酬的悲壮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是宋代诗人,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李曾伯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一段太清境》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心的诗作。诗的开头“谁幻出阶坳”,引人入胜,似在询问这美丽的景色是如何产生的,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好奇。接着,诗人表现出对自身处境的迷茫,不知身在何处,创造了一种神秘而清新的氛围。
“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一句,生动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不安,象征了人生的迷惘与对归属感的渴望。此后,诗人经过“禁鼓二更敲”的描写,展现了世俗生活的沉重与压抑,表现了对喧嚣的无奈。
“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这里的意象描写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仿佛在暗示即使在繁华与喧嚣中,仍可寻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而最后几句则带有浓厚的感慨,诗人在享受琴声与美酒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开篇提出疑问,展现出诗人对美景的赞叹与思考。
-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表现诗人迷失自我,清凉的气息让人感到舒适。
-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描绘夜晚的朦胧,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 “栖鸟不安巢。”:象征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漂泊。
-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描绘夜半的沉寂与世俗的束缚。
- “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寻找心灵的寄托,欣赏自然之美。
- “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反映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琴声的回荡与骚人情怀的对比。
-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抒发对历史的感慨与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与心境进行对比,深化情感。
- 拟人:栖鸟不安巢,赋予了鸟儿情感,增强意境。
- 对仗:如“朱户”与“蓬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反思,展示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清境:象征清幽境界,表达诗人的向往。
- 鸟:象征自由与归属感,反映诗人的内心波动。
- 竹梅:自然的象征,传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禁鼓二更敲”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晚上八点到十点
- B.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C. 晚上十点到十二点
- D. 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诗人对“几家朱户”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向往
- B. 无奈
- C. 喜欢
- D. 忽视
-
诗中提到的“长啸赋赤壁”是指?
- A. 赞美赤壁之战
- B. 叹息历史的无奈
- C. 表达对故国的怀念
- D. 享受自然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水调歌头·一段太清境》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多的是对故乡与明月的眷恋,而后者则主要聚焦于内心的迷惘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两首诗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