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德化勤三纪,仁声溢九州。
浣衣昭禹俭,昃食轸文忧。
润色恢鸿业,艰难启燕谋。
中兴宗汉庙,端自敬天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仁德之君的追悼和怀念。诗人提到,善政已经持续了三代,仁德的声名传播遍及整个国家。国家的百姓在清洗衣物时,能感受到先王的节俭;在日落时,食物的准备也体现了先王的忧虑和关心。诗人希望能够提升国家的伟大事业,尽管前路艰难,但也期望能够开启新一轮的伟大谋略。最终,诗人感叹中兴的宗庙,都是因为人们对上天的敬重和安宁。
注释:
- 德化:指德行和教化,强调君主的仁德。
- 三纪:指三代,古代的夏、商、周三代。
- 仁声:指仁德的声誉。
- 浣衣:洗衣,象征百姓的安居乐业。
- 昭:明白、显著的意思。
- 昃食:指日落时准备食物,表现出对百姓的关心。
- 轸文忧:轸,车辕,文忧则指文治的忧虑。
- 润色:修饰、完善。
- 鸿业:伟大的事业。
- 艰难:艰辛困难。
- 启燕谋:开启新的谋划。
- 中兴:复兴或重新兴起。
- 宗汉庙:指汉代的宗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懋之,号逸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涉及政治和社会议题,风格沉稳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甲申宁庙挽词》是为了悼念当时的某位仁德之君,表达了对其治国理政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诗中提到的历史背景和典故,反映出对古代圣明君主的追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怀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首句“德化勤三纪”,不仅强调了君主的德行,还反映出其治国理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接着提到“仁声溢九州”,声名远播,显示了君主深得民心的形象。
“浣衣昭禹俭”的意象则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渗透出君主的节俭和民众的安宁,这种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情感,恰恰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在这里,诗人不仅是追忆,更是通过这种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艰难启燕谋”一联,将国家未来的艰难与希望结合起来,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复兴的期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的“中兴宗汉庙”,则象征着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敬仰,重振国家的雄风。
整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情感深沉、意蕴丰富,展示了李曾伯卓越的诗人才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德化勤三纪:君主的德行和教化在三代之中始终如一。
- 仁声溢九州:仁德的声名已广泛传播,影响到整个国家。
- 浣衣昭禹俭:百姓日常的洗衣行为中体现了先王的节俭精神。
- 昃食轸文忧:日落时准备食物,表现出对民众的关心和忧虑。
- 润色恢鸿业:希望能够修饰和提升国家的伟大事业。
- 艰难启燕谋:尽管面临困难,但仍期待新的发展谋划。
- 中兴宗汉庙:国家的复兴与对先王的敬重息息相关。
- 端自敬天休:一切的成就和安宁源于对上天的敬仰和感恩。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 隐喻:用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反映统治者的德行和民生的安宁。
- 排比:在“德化”、“仁声”等词汇中,形成一种语气上的递进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仁德之君的怀念,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与期盼,同时也体现出对历史的敬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德化:象征着理想的治国理念。
- 仁声:代表着民众对统治者的赞誉与向往。
- 浣衣:体现生活的平淡与节俭的美德。
- 鸿业:象征着国家的伟大事业与未来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曾伯的字是什么?
- A. 逸云
- B. 懋之
- C. 德化
- D. 三纪
-
诗中提到的“仁声”指的是什么?
- A. 声音
- B. 仁德的声誉
- C. 民众的叫喊
- D. 君主的号召
-
“艰难启燕谋”中的“燕谋”意指:
- A. 计划
- B. 燕子
- C. 未来的希望
- D. 难事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以自然景象反映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登高》: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