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雾外知何寺,钟声只隔山。望来无里许,还在九霄间。
白话文翻译:
在雾气之外,不知道是哪一座寺庙,钟声只隔着一座山。望去那寺庙似乎无处可寻,仿佛还在九霄云外。
注释:
- 雾外:雾气之外,指的是被雾笼罩的视野边缘。
- 知何寺:不知道是哪座寺庙,表示对寺庙的陌生与好奇。
- 钟声:寺庙的钟声,常常是寺庙的象征,具有宗教和时间的双重意义。
- 只隔山:仅仅隔着一座山,表达了钟声的遥远和模糊感。
- 无里许:没有多少地方,形容寺庙难以辨认。
- 九霄间:指高空中,意味着寺庙的神秘与遥不可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钟声”常常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宁静、思考与禅宗的意境。寺庙与钟声的结合,常用于表达对人生、时间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影响了诗人的情绪,诗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记梦三首》其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沉思。诗的开头“雾外知何寺”,以“雾”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神秘和朦胧的氛围。雾的存在使得事物的轮廓模糊不清,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惘与追寻。接下来的“钟声只隔山”,则通过钟声的描绘,传递出一种遥远而又亲切的感觉。钟声既是时间的标志,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它在山的那一边,似乎在召唤着诗人,更加引发了他对寺庙的向往。
“望来无里许,还在九霄间”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中对未知的思考。这里的“无里许”不仅表达了寻找的无果,也反映出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感。而“九霄间”则更是将这一距离推向极致,仿佛那座寺庙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超越了物理的界限,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朦胧而又深邃的美,读来令人浮想联翩,激发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雾外知何寺”:在雾气之外,无法确定是哪座寺庙,渗透出诗人的迷茫与不安。
- “钟声只隔山”:钟声传来,隔着一座山,象征着人与理想、信仰之间的距离。
- “望来无里许”:望去却找不到几许地方,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 “还在九霄间”:仿佛寺庙在高空之中,超越了现实的界限,暗示了理想的遥不可及。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九霄”比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绘远处的寺庙和钟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信仰的追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淡泊。
意象分析:
- 雾:象征迷茫与神秘,反映诗人内心的困惑。
- 寺庙:代表精神寄托与信仰,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呼唤,具有宗教意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钟声”是隔着什么? A. 河流
B. 山
C. 云层
D. 溪水 -
“九霄间”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遥不可及
C. 诗人的故乡
D. 自然景观 -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迷惘与追寻
C. 哀伤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记梦三首》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王维的诗中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杨万里则通过寺庙与钟声的描绘,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两者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但表现形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