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南昌尉厅思贤亭》

时间: 2025-01-19 13:26:17

有客栖霞外,无名涴党中。

南州一高士,东汉独清风。

旧国已禾女,荒阡犹石翁。

更烦吹笛魄,端为洗榛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客栖霞外,无名涴党中。
南州一高士,东汉独清风。
旧国已禾女,荒阡犹石翁。
更烦吹笛魄,端为洗榛丛。

白话文翻译:

有位客人在霞光外的地方栖息,名不见经传,身处淤泥之中。南方有位高士,独自享受着东汉时期的清新风气。故国的禾女已经不在,荒凉的田野上依旧有石头老人。更让人烦恼的是,笛声似乎在催促我,仿佛是为了洗净这杂乱的灌木丛。

注释:

  • :指旅人或访客。
  • 栖霞:在霞光中栖息,指居住在美丽的地方。
  • 涴党:意指淤泥或污浊的地方。
  • 高士:指志向高远的人,通常是有德行和才能的士人。
  • 禾女:古代指农家女,通常与丰收相关。
  • 荒阡:指荒凉的田间小路。
  • 石翁:指年老的石头,象征着岁月和沧桑。
  • 笛魄:笛声所引起的情感波动。
  • 洗榛丛:清洗杂草丛生的地方,象征着清理和回归本真。

典故解析:

“南州一高士,东汉独清风。”这句诗提到的东汉高士,可以联想到东汉时期的隐士文化,强调高士的独立与气节,可能在暗喻诗人对清高志向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貌,风格清新自然。他在诗中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昌的尉厅思贤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故国的思念,反映出宋代士人对清谈与隐逸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描绘了一个处于宁静与喧嚣之间的景象,客人栖息在霞光之外,暗示着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通过“南州一高士”的描写,诗人将自己与理想的隐士形象结合,表达了对高风亮节之人的崇敬与向往。

诗中“旧国已禾女,荒阡犹石翁”表现出对旧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荒凉的无奈,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失落。而最后一句“更烦吹笛魄,端为洗榛丛”则体现出诗人的孤独感与对清净生活的渴望,笛声如同一缕清风,拂动着诗人的心弦,呼唤着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深思,体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客栖霞外:描绘一个幽静的环境,有位客人栖息在霞光之外,暗示着一种超脱的生活。
  2. 无名涴党中:这个客人名不见经传,处于污浊之地,可能反映出世态的复杂与人心的迷茫。
  3. 南州一高士:提到南方的高士,强调其品德和风骨的高尚。
  4. 东汉独清风:将高士的清风形象与历史名士相联系,暗示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5. 旧国已禾女:对故国繁荣的追忆,禾女的消失象征着时代的变迁。
  6. 荒阡犹石翁:荒凉的田野仍然存在石头老人,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7. 更烦吹笛魄:笛声似乎在打扰诗人的内心宁静,表达对生活的烦扰。
  8. 端为洗榛丛:最终回归到对清净的渴望,想要洗净杂乱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有客栖霞外,无名涴党中”,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将隐士生活与高士相提并论,隐喻追求理想的内心渴望。
  • 意象:如霞光、笛声、禾女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一幅立体的自然与情感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清净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霞光:象征着美好的生活与理想。
  2. 涴党:代表了世俗的纷扰与污浊。
  3. 高士:象征着志向高远与清白的品德。
  4. 禾女:隐喻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5. 石翁: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积淀。
  6. 笛声:代表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理想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士”指的是?
    • A. 一位隐士
    • B. 一位农夫
    • C. 一位商人
  2. “荒阡犹石翁”中的“石翁”象征什么?
    • A. 年老的农夫
    • B. 岁月的沧桑
    • C. 一位隐士

答案:

  1. A. 一位隐士
  2. B. 岁月的沧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杨万里的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