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甸南游
作者: 林逋 〔宋代〕
幽胜程程拟遍寻,不妨淮楚入搜吟。
藓莎篱落溪庄静,松竹楼台坞寺深。
数抹晚霞怜野笛,一筛寒水羡沙禽。
腰间组绶谁能爱,时得闲游是此心。
白话文翻译:
我计划在幽美胜地间游历,何不顺道在淮楚之间吟咏。
苔藓和莎草环绕的篱笆,溪边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
松树和竹子环绕的楼台,隐匿于深山寺庙之中。
几缕晚霞让我怜惜那野外的笛声,一筛清寒的水让我羡慕沙洲的鸟儿。
我腰间的绶带谁能理解,能够享受这样的闲游便是我内心的愿望。
注释:
- 幽胜:幽静且美好的地方。
- 淮楚:指淮水和楚地,泛指淮河流域与楚地。
- 藓莎:藓类植物和莎草,常见于湿地。
- 篱落:篱笆,古时常用以围住小院。
- 坞寺:隐秘的寺庙,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晚霞:黄昏时的霞光,常用来渲染气氛。
- 羡:羡慕,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景仁,号孤山,江苏苏州人。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诗,喜好隐居,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创作背景:
《淮甸南游》写于林逋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选择隐居,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宁静。
诗歌鉴赏:
整首《淮甸南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诗人以“幽胜”开篇,便引入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游历的渴望。诗的意境通过对“藓莎篱落”和“松竹楼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环境。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数抹晚霞怜野笛,一筛寒水羡沙禽”两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情感共鸣。晚霞和野笛的渲染,不仅让人感受到黄昏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孤寂。最后两句则更为深刻,诗人以“腰间组绶”隐喻自己身处世俗的羁绊,但内心渴望的却是那种自由的闲游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洒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林逋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胜程程拟遍寻:诗人计划游历众多幽美的地方。
- 不妨淮楚入搜吟:何不顺道在淮水和楚地吟咏呢?
- 藓莎篱落溪庄静:苔藓与莎草围绕的篱笆,溪边的村庄显得十分宁静。
- 松竹楼台坞寺深:松竹环绕的楼台,隐匿在深山的寺庙中。
- 数抹晚霞怜野笛:几缕晚霞让我怜惜那野外的笛声。
- 一筛寒水羡沙禽:一筛清寒的水让我羡慕沙洲的鸟儿。
- 腰间组绶谁能爱:我腰间的绶带,谁能理解我的心情?
- 时得闲游是此心:能够享有这份闲游生活便是我内心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藓莎篱落”与“松竹楼台”,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照。
- 拟人:晚霞与野笛的描写让自然景象显得生动和富有情感。
- 比喻:腰间的绶带比喻世俗的羁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求,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胜: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晚霞:代表美好瞬间的珍惜,寓意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野笛:象征自然的声音,传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向往。
- 寒水与沙禽:象征自然的和谐与诗人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林逋的《淮甸南游》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生活的向往
C. 对政治的讽刺
D. 对历史的追溯 -
诗中的“腰间组绶”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装饰品
B. 诗人的职业
C. 诗人对世俗的羁绊
D. 诗人的朋友 -
“数抹晚霞怜野笛”中,晚霞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战争的阴影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痛苦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对理想生活与自然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林逋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追求自然、闲适的生活,但林逋更强调内心的自由与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林逋诗文集》